书城亲子婴幼儿百科全书
11204000000001

第1章 科学育儿要点(1)

找一个儿科保健医生

孩子出生后家长应及时与社区保健部门取得联系,由保健医生来到孩子家里进行访视。主要是了解新生婴儿出生后情况,指导护理和喂养,进行简单体检等,并建立起小孩的保健卡。如发现孩子有异常情况,社区医生会及时向家长通报,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从此,你的宝宝便加入了社区保健的管理范围。

胎儿出世后,由于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需要2~3周才能逐步适应。作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能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帮助新生儿安全地度过这个时期。因此,对新生儿实行系统的观察和细致的喂养及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格检查安排

孩子出生后,儿保医生要定期进行访视和体格检查,一般要求是:

出生15天内,应访视三次,28天时进行体检,并对孩子做一次健康评价。

2个月访视一次,3个月体检一次。

出生3~12个月:每3个月体检一次,周岁时做一次健康评价。

1~3岁:每半年体检一次,3岁时做一次健康评价。

4~6岁:每年体检一次,6周岁时做一次健康评价。

体格检查的要求

体格检查的内容要求因年龄而异:

新生儿时期除常规的检查外,重点要注意发现:先天性疾病和畸形,发现产伤,发现新生儿期特有的疾病(如脐炎、硬肿症等),获得体格发育和体格特征的资料。

婴儿期除常规的体检外,重点要注意发现:营养缺乏性贫血、佝偻病,早期发现运动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幼儿及4~6岁期除常规的体检外,重点发现:体重缓增和营养缺乏症,各类传染病,一些慢性病(如哮喘、癫痫、结核病等)。

体检后的评价指标

体检完毕后,应当对孩子健康做出评价,可能的情况有:

完全健康发育正常,既无缺点也无疾病。

患有急性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患有慢性病查明原因,给以治疗、喂养和护理指导,定期随诊。

需随诊待查者如发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要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后进行有效治疗。

心脏有杂音者要进一步随诊,并前往专科医院做详细检查(含辅助治疗),根据检查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

患有慢性病、需随诊待查及心脏有杂音的小儿应列为专案进行管理,直至病愈为止。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中不仅各种营养素的含量高,而且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搭配适宜,因此对婴儿来说,它的营养价值高于其他代乳品。母乳中的蛋白质以乳清蛋白为主,乳清蛋白易被婴儿吸收;乳铁蛋白也是母乳中特有的蛋白质,它能与需要铁的细菌竞争铁,从而抑制肠道中的某些依赖铁生存的细菌,防止发生腹泻;母乳中的乳糖在消化道中经微生物作用可以生成乳酸,对婴儿的消化道亦起到调节和保护作用;母乳中的脂肪颗粒小,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均有利于消化吸收;母乳中钙、磷含量虽不高,但比例适合于吸收,因此母乳喂养发生缺钙的情况较人工喂养少;母乳中多种抗感染因子,使得母乳喂养的婴儿抵抗力强,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对婴儿脑神经系统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母乳近乎无菌,而且卫生、方便、经济;特别是产后两天分泌的初乳,特别适合新生婴儿的需要。因此母乳是最好的天然食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从出生开始,除特殊情况外,最少应坚持4个月,最好能喂到8个月,而后逐步断奶。

及时添加辅食

随着婴儿的不断增长,单靠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因此,及时添加辅食便成为确保孩子智力和体格发育,继续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从出生后第1个月内就应当添加浓缩鱼肝油滴剂(补充维生素D);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添加不同的辅食;到周岁时,每天三顿主辅食和两餐牛奶。

安排平衡膳食

人的食物中必须含有六大营养物质,就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为小儿安排膳食时,各种营养素的供给,越接近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越好,这样的膳食就是平衡膳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谁都认为奶类好,但其中缺乏铁。蛋类营养价值优良,但缺乏糖类和维生素C。我们提倡让孩子吃多种多样的食物。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得到均衡的营养素。但要注意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素要分配得当,同时还要适合各年龄组小儿消化系统的特点。蛋白质是六大营养素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和体液的主要成分。如果蛋白质供给得多,糖类供给得少时,则热量不足,这时蛋白质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所以,必须为小儿安排平衡膳食。

为达到这个目的,对婴儿来说关键是要按时添加不同的辅食,在允许的范围内经常更换辅食的品种;对幼儿和4~6岁儿童来说,就应当按营养成分制订每周食谱,力求主食和辅食经常变换花样,以达到平衡膳食,确保孩子的营养需要。

妥善选择强化食品

目前,市面上强化食品的种类较多,为了及时给孩子增添营养,不少家长比较喜欢选购强化食品。选购强化食品的目的是:

1.弥补天然食物的缺乏和不足。

2.弥补食物在制作或贮藏过程中所损失的营养素,因而加入一定营养素,使其恢复原来应有的水平。

3.通过强化使某些营养素的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可以达到用少量即可满足需要的目的。也可使某种食物的营养价值更为完善,如婴儿奶粉可用多种维生素强化。

4.通过强化可以获得营养平衡,提高吸收率。

总之,为儿童选择强化食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儿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得到全面合理的营养。选择强化食品的标准,首要的是当儿童缺乏某种营养素时再进行强化。这主要依据膳食调查,并通过体格检查来确定有无营养缺乏病。即使存在问题,首先应考虑改善膳食安排,提高食物的总摄入量,以解决营养素缺乏,绝对不能单纯依靠营养强化来供给营养素,必要时可在改变膳食安排的基础上,采取有计划性的营养强化措施。选择强化食品一定要有针对性,最主要的是合理安排膳食,使小儿吃好每顿饭。

但是,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身体不好,一心想给孩子补养补养。因为喜欢给孩子增加点“补药”,当他们从广告上看到介绍什么补品补药好,就给孩子吃什么,或者看到人家的孩子吃,也给自己的孩子吃,这是不妥当的。

人体有个特性,在营养不缺乏时补充营养物质,是不会被吸收的,并不是吃的“营养”越多越好,何况有些补药还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吃“补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向医师咨询,千万不可滥用。

做好体格发育监测

0~6岁是人的一生中体格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儿童的体格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孩子定期的体格检查是发现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正常,就应从他的营养、所在环境、生活方式和有无慢性病等方面进行查找,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加以纠正。

由于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其身体形态和各部分比例的变化较大,所以其生长发育有自身的规律。因此,了解并准确地评价其生长发育情况,对评价孩子的健康状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1.监测的时间

婴儿期最好每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幼儿期最好每3~4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4~6岁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测量。

2.监测内容

一般常用的指标有:身长、体重、胸围、头围、前囟、牙齿、皮下脂肪等。必要时还可以检查血压、脉搏、肺活量及相应生化指标。

3.测查及评价方法

家长应将测量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进行动态比较。

做好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目的是控制某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最终控制或消灭某种传染病。通过接种自动或被动免疫制剂使人体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人体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当前各社区保健站按卫生部制订的免疫程序的要求,承担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任务。

所谓免疫程序是指各类常用疫苗对接种对象的选择和及时合理的安排。程序包括接种疫苗种类,接种起始年龄、针次、间隔、复种时间等。

1.我国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

卫生部颁发的免疫程序规定:7岁及7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BCG)、麻疹减毒活疫苗(MV)、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T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4种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规定的初免月龄不可提前,针次最短间隔1个月,4种疫苗全程免疫必须在12月龄内完成,使儿童获得对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6种传染病的免疫力。

2.推荐免疫程序

除国家规定的儿童必须接种的4种疫苗外,有些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把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范畴。推荐的免疫程序仅作为现行免疫实施的参考,应随卫生行政部门新的规定执行。

积极预防疾病

小儿时期的疾病种类较多,在现有的基础上,怎样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疾病的发病率稳步地降下来,这完全是可能的。主要应抓住以下五个环节:

1.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