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每个孩子都养成好习惯
11203600000064

第64章 利用历史培养学生记忆力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许多年来,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成了学习的机器,是考试的工具,是驯服的羔羊,是需要加工的产品,却忽略了学生是活力四射、各具个性而又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要提高记忆力,就要想方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痕迹的保存,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兴奋的活动,形成一定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便产生了记忆。下面浅谈一些提高历史记忆力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道出了兴趣在成功的做好一件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兴趣所在,乐趣所在,快乐没有人不喜欢。

(1)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上第一节课说:“同学们,你们班上是学校的重点班,但历史科是弱科,学校特委派我来支持你们,搞好历史教学,成为全校名副其实的重点班”,此时掌声雷动,然后引出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虽然从1840年至于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但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我们怎不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世界历史》,看看有哪一个国家能如我国这样,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呢?”一场好的开场白,立即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

(2)发掘魅力,引发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当教师的不要以考试刺激学生,而要挖掘材料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动力。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成语故事,有时老师讲,有时学生讲,如“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讲得娓娓动听,使历史课颇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我们用知识激发学生,是使学生学有兴趣,保持记忆长久的前提条件。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

在讲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点一课时,作这样的交待,英法美是通过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通过什么方式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有哪些内容?日本明治维新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运用电化教学提高记忆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认为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老师在讲授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特点的历史课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来“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

电化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的电视电影画面、动态电脑及老师精心配制的旁白、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很多历史现象的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保持,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提高记忆力的几种方法

(1)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

中学历史课本共六册,一千多页,所要记的,浩如烟海,如果靠死记硬背,就很难记准记牢。在教学中,把每章每节的重点、非重点内容都向学生交待清楚,这叫主次记忆法。把每节的内容编成提纲,叫提纲记忆法。如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编成:一次没有成功的变法(戊戌变法),两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次侵华战争。把一些重要的难记的历史知识编成歌诀,叫口诀记忆法。总之,力争做到记忆方法的灵活性、技巧性,以提高记忆效果。

(2)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

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记忆的能力。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老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战国七雄:齐楚秦燕东南西北,中间赵魏韩上中下。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清清楚楚,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不易混淆。

综上所述,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而记忆力是学生学习中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是后天的努力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当学生既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能力时,才能真正成为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老师的一项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