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天文兴趣看台
11200400000053

第53章 恒星的起源之谜

超密说

1955年,前苏联著名天文学家阿姆巴楚米扬提出一种“超密说”。他认为,恒星是由一种神秘的“星前物质”爆炸而形成的。这种星前物质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质是不清楚的。由于超密理论的物理机制不清楚,因此多数科学家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弥漫说

另一种解释恒星起源的学说是“弥漫说”。这一派科学家认为恒星由低密度的星际物质构成。这种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康德与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气体和细小的尘埃物质,它们在宇宙中各处构成了庞大的像云一样的集团,这些特质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它们的温度在零下100度至200度。

星云的种类

人们一般把星云分为两种,一种是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云,另一种是较暗的星云。星云的形状有网状、面包圈状等,著名的猎户座星云则像一匹披散着鬃毛的黑色马头,所以也称“马头星云”。

恒星的构成

恒星是由星云构成的,但真正构成恒星的物质是非常大的,如构成太阳这样的恒星就需要一个方圆900亿千米的星云团。

恒星形成的过程

从星云成为恒星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收缩阶段,这需要几十万年;第二阶段是慢收缩阶段,这需要上千万年。星云快收缩后半径仅为原来的1%,而平均密度却提高一亿亿倍,形成一个原始的“星胚”,这是一个云团,中心为密集核。

进入慢收缩阶段后,星胚体温不断升高,到一定温度后就要闪烁身形,步入幼年阶段。此时它发光不稳定,仍被弥漫着的星云物质包围着,并向外界抛射物质。

恒星最后的归宿

恒星最后演化的途径,和恒星质量、恒星氦核演变有关。一般认为,大质量的恒星演化到后期要发生塌缩或大爆发,成为超新星,抛出大量物质,中心留下一个中子星或黑洞,而中小质量的恒星则比较平稳地抛出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中央残核留有一颗致密天体,即白矮星。这就是恒星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