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天文兴趣看台
11200400000004

第4章 天文仪器

灵台

又称司天台。中国古代的天文台。现存最早的灵台遗址在洛阳,建于东汉,台基约50米见方。至今保存最好的灵台是北京观象台,是明清两代的灵台。

刻漏

中国的漏壶也称刻漏,是依滴水量计算时间的仪器。最初出现的是沉箭漏,浮于水面的木箭因滴水后水位下降而下沉,依箭上刻线计时。不久出现浮箭漏,加一受水壶,随着水位上升,浮于其上的木箭渐渐上浮。唐代出现四级漏,多加一级补水壶,泄水壶水位就更稳定一些,称多极漏。宋代燕肃于1030年创莲花漏,浮箭出于莲心,提高了刻漏精度。此外还有将受水壶置于秤盘处,移动秤砣称壶中水的重量以计时的称漏、改水为沙的沙漏等多种刻漏。称漏最早制成于北魏,沙漏最早记载见于元代。

用漏壶计时的计时系统称漏制,漏刻采用百漏制,即一昼夜分成100刻。

日冕仪

在不发生日全食时观测日冕的光学仪器。1931年由法国天文学家李奥发明。日冕的亮度只有光球亮度的百万分之一。平时被光球的散射光淹没,在地面上只有发生日全食时才能观测到。日冕仪的设计原理是制造人造日食,并尽可能地消除仪器的散射光。在地面上,地球大气的散射光大于日冕,因此日冕仪一般安置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

天文望远镜

用来收集远处物体的辐射并将其成像的仪器。由物镜、目镜及其他配件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线先经过物镜,再经过目镜,人眼在目镜后面观测。望远镜的作用是扩大物体的张角和增强聚光能力,以便看到更多的细节和更暗的目标。按光学系统不同可分为三类: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望远镜发明于17世纪初,1609年伽俐略制成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之后的200多年间主要用于目视观测。照相术应用于天文观测后,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摄影也成了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当今的天文望远镜已成为全波段的观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