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时光机器:隐藏在时间中的科学
11199800000027

第27章 古代的计时方法

在人类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大约还很难有什么时间意识。他们只能遵从太阳的安排,在白天进行采集和狩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使他们开始就有了朦胧的“日”的概念。人类共同的活动,需要有更长的时间单位。要造一把石斧,一枚骨针,原始人常常要相当时日。那么,他们是如何计算日子的呢?

我们古代有一种“刻木记日”方法,即在竹片或木板上刻痕来计算日子。例如,甲乙两人约好10天后在某地相聚,如何才能不致搞错呢?他们在约定时就找一小块木板,用力在上面刻上10条口子,然后从中间竖直剖为两片,就像“介绍信”与“存根”一样,甲乙各执一半。每过一天,他们都削去一格,当10格削完之日,就是他们相见之时。这种原始的记日方法后来也为监狱中犯人所采用,他们往往过一天就在墙上或地上划上一划,以此来计算度过的光阴。

还有一种“结绳记日”的原始方法:人们在一根长绳上以打结来计算日子。例如某人要到远处什么地方去,他就在腰间围上一根绳子,出发后,即在夜晚投宿前打个结。每走一天打一个结,当到达目的地后,他就可以从绳上有多少结知道他这一次走了多少日子,并从中可以估计这地方的远近。当他准备回家时,则在返回路上走一天解开一个结,等到绳上的结全部解开,他也就应该回到家了。

“结绳记日”的方法后来演变成一句俗语:“裤子带上打个结——要记记牢。”

对于更长的时间,古人们就用向瓦盆内投石子的方法来计数日子。例如,每当绳上有10个结时,他们就扔一颗小石子(同时把结解开),这样最后从石子和绳结数就可算出到底过了几十几天。这种扔石记日的方法,在我国有些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例如,我国西南边境的苗族地方,他们在解放前就是这样来计算岁月的。每当月圆时,就在一个竹筒内扔一颗小石子,待里面的小石子已达12颗时,就把它们倒掉,并换上一颗大石子——表示已到了一年。

后来人们不仅注意到太阳的东升西落,而且慢慢发现了寒来暑往的规律。冬天的风雪,夏日的骄阳,不仅使他们感受到环境的变化,而且对他们的采集和狩猎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当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终于慢慢认识到了“年”的概念。我国很早就对物候有了仔细的观察,如杨柳何时吐绿,田鼠何时出洞……我们北方的乌苏里江流域,古人弄不清自己的年龄,而是以吃过几次大麻哈鱼来“论资排辈”的。因为这种可口的海鱼,只有每年九、十月间回到乌苏里江中去产卵,所以吃过40次鱼的人一定比吃过20次的人年长,理应受到更多的尊重。

我国蒙古族的祖先,由于生活在大草原上以畜牧为生,所以常以大草原的枯荣为年。他们把几岁叫作“几青”或“青草几度”。我国古籍(魏书)中描述岩昌羌族的习俗说:“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枯以记岁时。”

尼罗河定期的来势汹汹的泛滥,帮助古埃及人最早确定了年的长度。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时,他们便发现河水两次上涨之间,太阳平均升降了365次。因而古埃及很早把一年定为365日。但有趣的是,埃及人当时使用的却是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的固定的“历”。这种历法一年只有360天。所以在那个时候,最后的五天在历本上是没有“地位”的。在那五天中,埃及人都关起门来,不与他人接触,糊里糊涂或者呼呼大睡地把它打发过去……

一天的时间是较长的,而一个时辰的时间是怎样确定的呢?人们发现,根据太阳投在地面物体上的影子长短来判定时间更加准确。如树木、房屋和物体等的影子。早晨,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最短;到傍晚,影子又长了起来。

有一封古埃及人写给伯勒尼公主的信中说:“当你的影子长16步的当儿,阿玛西斯就在橄榄林中等待你……”古希腊的一个喜剧里,有个雅典妇女对她的丈夫说:“等到影子10步长的时候,你涂了香油来吃饭吧!”

影子16步和10步长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代的埃及和希腊,许多地方建有一座石碑或纪念碑。白天,太阳东升西落,纪念碑就投下一个个影子。人们只要用脚去量一下影子,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