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时光机器:隐藏在时间中的科学
11199800000015

第15章 没有历法的时代

那挂在墙上一天撕下一张的日历,或是印着漂亮图画的月历,还有摆在桌子上的台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起来是那样的普通、平凡。

这些纸片——日历,是人类在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开始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科学产物,是来之不易的。

结绳记日刻木相会

在远古时代,人们过着原始群居的渔猎游牧式生活,他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活动中,逐渐认识自然界里各种现象的运动规律。从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月亮的盈亏,逐渐认识了日月。看到植物的发芽、生长和枯落以及寒暑的变换而认识了年。

在没有历法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计算日子的呢?比如说一个人要出门,需要多少天才能到?怎么办?古人想出了一种“结绳记日”的办法。当他出门的时候,就在腰里系了一根绳子。在路上走一天打一个结,到了目的地一数就知道是多少天。往家走时,走一天就解一个结。结解完了,家也就到了。

再如两个人约好5天以后再见面,他们就在一片小木片或竹片上刻上5个道道,然后剖开,每人各拿一半。每过一天,两个人都削去一道。当木片或竹片的刻道削完了,也就到了约会的时间了。这叫做“刻木相会”。

如果要记录较长的日期,怎么办?也有办法,例如,解放前西南地区的苗族,每当月圆1次,就往竹筒里扔1颗小石子。扔够了12颗小石子,便换一颗大石头子儿,这就表示到了1年。

观天授时

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掌握“年”这个周期,因为春季播种、夏季耕耘、秋季收获、冬季贮藏,农事活动,都要和季节变化紧密配合,而季节变化的周期就是一年。

在我国一部很古老的书《夏小正》里,有根据观察天象、草木、鸟兽等自然现象定季节、月份的记载。例如什么时候田鼠出洞?什么时候杨柳萌芽?什么时候冰雪消融?从物候的变化来看一年的季节变化,并且把这些现象和串事活动相对应,用以指导农牧业生产。《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历法,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历书了。

物候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印入人们的脑海,天象的循环变化同样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无疑将被人们所逐渐了解,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来预告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到来成了很自然的事。

如果你的屋子大门朝南,那末每天中午你去观察太阳的影子。到夏至这一天,太阳只能照到门槛上。这是因为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影子很短的缘故。以后太阳慢慢地斜射了,到了中秋节前后,太阳能够照进半间屋子。再以后太阳更斜了。到了冬至,太阳可以一直晒到屋子的北墙。等过了冬至,太阳光又慢慢地从屋子里退出来。根据太阳光投射出来的影子长短,可以大致定出一年的季节来。

观察星星也是人们决定季节的一种方法。如果你选定一颗亮星(如织女星),在5月前后看它于黄昏时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第二天你会发现它比前一天提前出现了。当然只提前很短的时间,你可能一下子感觉不出来;但是时间一久,过了十天半月,你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织女星比过去出现得早了。到了秋天,你在黄昏时再看织女星,它已经升到天顶了。

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劳动人民,已很注意观察北斗星。那时北斗星距离北极很近,位置高,常年不隐,明亮醒目。这是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形状像只斗的星辰。如果每隔一个月黄昏时画下这个“斗”在天上的位置,就会发现它在天上绕着天球北极兜圈子。这种现象古人早就发现了。古书《鹃冠子》上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种观察北斗回转以定季节的方法在《夏小正》中也有描述。

根据观察天象变化来定四时,叫做观象授时。在没有历法的日子里观象授时是人们很长一个时期内使用的方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这部最古老的民间诗歌总集,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风貌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诗经》中的一篇。

“火”是指天上的“大火”星。这是一颗红色的亮星,位于天蝎星座中,是夏夜美丽的星座之一。据说它的名字叫做“阏伯”。他的兄弟叫做“实沈”。虽说他们是亲兄弟,可是经常打架闹气,吵得一家人不得安宁。严峻的父亲高辛氏下令把他们分开,让他们永远不得见面。阏伯被迁往商丘,实沈被迁往大夏。后来他们都变成星星上了天。“阏伯”就是“大火”也叫商星;“实沈”就是参星,即现在冬夜的美丽星座猎户座。他们一东一西,在天球上正好相对,永远不会同时看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诗句,就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大火”是一颗著名显眼的星星。殷代的先民早就学会了观察它的出没来决定农时季节,并且还专门设置了二个官职,名称叫做“火正”的来负责这项工作。在殷代虽然有了粗疏的历法,但根据“大火”星的出没决定农时的老传统还继续传下来。据现代天文学理论来推算,约在4000年之前的雨水节气时,当太阳刚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火”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人们看到这种天象就得准备春耕播种,争取这一年的好收成。而当盛夏已过,处暑节气来到时,太阳刚从西方落下,“大火”星也已过了南天,很快向西方流去,不久天气就要转凉,得准备冬衣了。《诗经》上“七月”篇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正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根据“大火”星在黄昏时的位置同季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排出一个简单的次序表。根据它就能预告季节的变化、农事的安排,具有类似历法的性质。

月离于毕雨滂沱

在没有历法的日子里,人们总是想从各种途径得到启示。冬季的大风雪何时会袭击他们,必须事先得知以准备好燃料,及时找到庇护所;夏天的狂风暴雨会夺去他们可怜的收成,最好事前找到征兆;连绵的秋雨会使他们无法采集果实,应在阴雨到来之前尽量多摘些回来。这些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以后,原始人群终于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帮助自己躲过难关。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西周初年东征的战士们成年累月奔波于荒郊野外。他们在滂沱大雨中行军,适逢满月刚刚经过毕宿不久。十五的月亮,正处于毕宿之中,这该是什么时候呢?利用简单的天文知识可以推断,此时太阳正位于毕宿的对面,即心宿附近,4000年前的秋分时刻正是这种天象,“月离于毕,雨滂沱”正是那个时代秋雨来到的写照。

“月离于箕,风扬沙”,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又一条经验规律。满月在箕宿,正是4000年前春分后1个月左右,春天的大风扬起尘土,表明天气转暖,万物复新。

大自然在变换着脸色,它给人类无穷的财富,也给人们带来不测的灾难。古人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在认识它,征服它,并把他们得到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累代相继,人们在渡过了漫长的没有历法的时代之后,逐渐积累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这些正是历法得以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