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味地理:激起你的冒险欲望
11199600000160

第160章 现代化城市交通“宁钻地、不升天”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往往把高楼、立交、高架道路等视为现代化的“标志”。但一个几十万人的小城市,也要建一条高架道路就没有必要了。

应该说,高架、立交等“高空建筑”在城市交通中,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但其种种弊端和副作用也日益暴露。

首先带来的是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挑战。以上海为例,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建高架后噪声将给沿线居民带来“骚扰”,建高架的地面道路绝大多数路幅都在50米以上,但沿路居民仍然难以忍受令人烦恼的“70分贝”。高架两侧增加的声屏障,只是起到心理上的安抚作用。更为尴尬的却是在地面,由于地面条件相应改善后车辆数量大大增加,高架等于在上面加了一大块盖板,噪声、废气对居住在一二层的居民的污染更加严重了。

其次,庞大的高架路、桥雄踞城市,使本来并不宽阔的道路更加局促,与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相悖。有关专家说,纵观国外许多现代化城市,大都保留固有的城市格局,如巴黎中心城区至今保持旧有城市形象,而不直接改造原有道路风貌,更不搞高架道路,而是将发展大运载量的地铁和轨道交通作为主要手段。像这些保持着良好生活质量的城市,还有伦敦、汉堡、阿姆斯特丹等。

其三,就高架功能和效果而言,几年前上海内环高架道上已出现堵塞,且呈日益严重之势。其原因就因为高架道与地面道路交通效率差距悬殊,导致高架道上过分集中,无法及时疏解高架道上的车流。

据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大力发展具有大运载量的地下交通设施,如地铁、轻轨等,即“宁钻地下,不抢空间”。因为新世纪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越来越“权重”城市的环境和景观。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将环境条件上升到第一位。如日本大阪自1995年起已不再修建新的高架道。其政府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以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条件为前提。因此我们也切莫错将高架道路这种“高、大、全”式设施当做现代化城市的“标志”过分加以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