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11192800000005

第5章 讲故事的技巧

在这一章里我要论述讲故事的技巧,并不违背我在上一章提到的“质朴率真、不着痕迹”的原则。为了更好地表达我的意思,我使用了“技巧”这个词,来表达我们竭力吸引并抓住听众注意力所使用的手段。

实际上,讲故事的艺术比舞台表演更难。首先,讲述者得独个负责全部的情节和整体气氛。他必须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解每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其次,由于舞台是对现实世界的缩影,因此,手势和动作都必须稍做调整,以免破坏均衡感。我常常注意到,那些习惯了较为宽敞的舞台的演员,在讲故事时,倾向于用手势和动作将故事表现得通俗易懂。最后,对于故事讲述者的特别训练,除了嗓音的训练和语言的选择外,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微妙的暗示去展现。因为受到舞台上各种道具的妨碍,这些暗示通常没法用在舞台表演上。而讲故事的时候没有道具的辅助,讲述者必须更精妙、更细微地将这些事物表现出来。

讲故事的艺术要求将一个人物只能微缩在有限的文字里。对这一点我非常确定,我相信,没有人能在一个大规模的场馆里或者在大量的听众面前,获得完美的艺术表达效果。

沿着这个思路,我做过多次试验。我曾经在美国,将同一个故事两次讲给五千多名听众。但是这两次,尽管众多听众的反应都令人激动、令人欣喜,我还是被迫牺牲了故事的细节,通过强调重点降低了它的艺术价值,以便让所有的听众都能听明白。

强调重点是讲故事过程中的“毒药”,因为它破坏了故事的精妙之处,使得整体的表演暗示了信息传达方面的矛盾。这样做的后果是,听众们会坐立不安、很不满意。

和舞台上的表演相比,讲故事没有出场、退场、灯光、服装的衬托,也少了舞台上同伴的面部表情的协助,因为同伴可以将你的角色所没有表达的意思展现出来。在讲故事时,假如其中有一段对话,讲述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就必须表现得精妙、迅速,一个人得同时充当听众和讲述者两个角色。

那么,讲故事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代替舞台上的演员得到的那些外部辅助呢?

首先,能够突然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手段,是恰到好处的停顿。对那些在这方面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来说,这个建议看上去很像是陈词滥调,毫无必要。但只要有过一点儿经验的人都会认同我的看法,认识到这个简单之极的方法的非凡功效。这就是“重点、亮点”,换句话说,就是将兴趣集中到一个点上。

面对每一种类型的听众,我都尝试过停顿这个简单的艺术手法,几乎没有一次失败。对于它的功效,我很难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除非某个人给我提供一次“实况转播”。不过,我还是想尝试一下,至少我希望通过那些听过我讲故事的人来表达我的意思。

在安徒生的童话《豌豆公主》(Princess and the Pea)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王听见敲门声,于是起身过去开门。这个情节可以有两种方式来演绎。你可以说:“于是,国王走过去开门,站在门口的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你也可以这么说:“于是,国王走过去开门,站在门口的是(停顿一下)一位真正的公主。”

这样一个轻微的停顿能够产生的效果,几乎怎么夸大都不过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肌肉会突然产生运动,显示出他们不知不觉地出现了好奇心。这一短暂的停顿不是明确表示,而是让人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站在门口呢?”利用这一手段,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已经达成了一半。我没有必要详细讲述这个手段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不过,那些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的人们,不妨对此做一些研究。

我建议所有的讲述者,都应该在故事中引入适当停顿,依据年龄、人数,更重要的是依据听众情绪的不同而改变停顿的地方。讲述者应该抱着这样的目的,将自己要讲的故事复习一下。经验可以确保成功地运用这一手段,我花了很多年时间才认识到这个技巧的重要性。

其次,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帮助故事的要义逐渐显现的另一个手段,是手势的运用。不过,我认为,这一方法应该有保留地使用,它并非一个主要的、必然的要素。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哈姆雷特在这个话题上对那些演员的忠告“注①”:“让行动符合台词,台词也符合行动,千万不可过火的饰演,因为任何如此的演出都将违反戏剧的宗旨。”

“注①: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第二幕第三景,当时哈姆雷特正在指导演员们演戏。”

不过,也许我无须这样告诫故事讲述者,因为他们应该清楚明白要反对滥用手势。实际上,鼓励他们使用这一手段或许更有效,尤其是对英国人来说,因为他们害怕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他们一旦运用这一手段,又往往会失去其巧妙之处。对于英国人,要么他一动都不动,要是动起来,就必定是整个胳膊啊、整条腿、整个身体一起动。假如你观察一个法国人或是意大利人的谈话,你就会发现,他们依靠手腕或者一根手指的单纯动作,就能够多样化地、巧妙地传达信息。昆体良“注①”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非常之多的、令人惊叹的手势的效用,我完全有理由将它贡献给所有想体会手势效果的人:

“注①:Marcus Fabius Quintillian,公元1世纪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雄辩家,著有12卷巨著《雄辩术原理》。”

“假如没有手的辅助,任何演讲都会变得乏善可陈、收效甚微。很难将手所能做的多种多样的动作都一一列出来,因为它几乎和语言的表达一样强大。我们可以用手来提问、做出承诺、呼唤别人到自己的身边,或是请他们离开,还可以表示威胁、哀求,以及明确地表达不喜欢或者害怕。我们也可以用手表达喜悦、悲伤、疑问、感谢、忏悔,还能表明方法、数量、数字和时间……在遍及全球的各民族和人们使用的迥异的语言之中,看起来,对所有人来说,手的语言是共通的。”

而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时,还有一个对他们最有效的技巧则是模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这通常能给听众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不过,我还是想先提出一个与此主题相关的慎重告诫。这一特殊的技巧,只有那些在此方面有天赋和才能的讲述者运用起来才有效。很多人都有丰富的联想能力,但完全缺乏这种模拟能力,尽管他们在这方面苦下工夫,也只会搞得古里古怪,以致一点效果都获得不了。当听到这样的讲述,孩子们就会变得很有判断力,其中一个孩子还想起了一个法国故事,故事中那位业余动物画家向自己一个毫无鉴别力的朋友展示自己的画:

“啊,”画家的朋友说,“这一定是一头狮子吧?”

“不,”画家略微有些恼怒,说,“这是我那条哈巴狗。”

此外,在孩子们身上格外成功的另一个技巧是,在故事真正开始之前请他们一起参与,确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我面对很多小朋友的时候,作为故事短暂的开场白,下面这个被证实颇为有效:

“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我准备在讲故事之前,先给大家讲讲这个梦。我梦见,我正沿着某某镇(我将我此刻所在的镇名放进去)的街道往前走,肩上扛着一个大袋子,袋子里面装满了我在世界各地收集的各种故事。我在街上扯着嗓子叫喊:‘故事!故事!谁想听我讲故事?’这时,在梦里,很多小朋友跑过来围在我身边,说:‘给我们讲故事吧,我们要听你讲故事。’于是,我从自己肩头的袋子里掏出一个故事,用最让人兴奋的方式讲起了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和王后,他们没有孩子,而且他们——’这时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像此刻坐在最前排的这位小男孩,他打断了我,说:‘哦,我知道这个古老的故事,那是《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于是,我只好从袋子里掏出第二个故事,开始讲起来,‘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她妈妈让她去看望外婆——’忽然,一个小姑娘,长得就像坐在第二排的那位小女孩,说,‘哦,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它叫——’”

讲到这里,我会适当地停顿一下,于是,正在听故事的小朋友们会异口同声、兴高采烈地大喊:“《小红帽》!”我都没能来得及解释:在我的梦里,小朋友们也是这么回答的!

这个方法我试验了多次,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那些非常著名的故事。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鼓舞。通常,我会祝贺他们知道那么多故事,而且会告诉他们,下面要讲的故事中有一些是他们不曾听说过的。这个方法能够使讲述者和年幼的听众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我几乎从未发现它有失败的时候。

故事讲述者经常碰到的一个巨大困难,不是如何赢得听众们的关注,而是如何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而最巧妙的方法之一是让听众们身处一个戏剧性的氛围之中(不要让他们察觉到),这样,他们的反应就会让他们对下一个新情节充满兴趣。

一个绝好的例子是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故事《独来独往的猫》(The Cat That Walked by Himself)。故事中字词“独来独往”的重复起到了镇静剂的作用,直到听众意识到下一个新情节开始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让听众失去对故事的兴趣,更确切地说,不要让他们对新的情节没有期待。这一点涉及语言的细微变化和色彩。如果你讲的故事由几个部分组成,分成两三个场合讲述的话,你应该始终选择高潮的时候停下。这能鼓励听众进行思考,当故事下一次继续往下讲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对此兴趣盎然。

讲故事必须具备的技巧中,还有一个十分必要的方法是观察你的听众,这样你就能知道他们的情绪是处于有反应还是无反应的状态,你再随之改变你所讲的故事。当然,听众们没有反应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你必须根据其反应引入另一些不同的内容。比如,你可以引入一段很诗意的描写,运用优雅美丽的语言,将平时孩子们在多动和兴奋状态下静不下心来听的东西介绍给他们。

或许,迅速抓住听众注意力的另一个最有效的技巧,是在一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就给他们一个难忘的开头,以俘获他们的心。接下去,你可以略微放松一些,但是千万要注意结尾,因为对孩子们来说,结尾通常是他们记忆最深刻最鲜明的。如果你在课堂上问孩子们,他们最喜欢哪个故事,你通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他们喜欢你讲的最后一个,因为最后一个故事会冲淡他们对前面故事的印象。

下面是一些例子,以这样的开头讲故事,对俘获孩子们的注意力几乎战无不胜:

“从前,有一个巨大的怪物,一个人生活在山洞里。”(戴维·斯塔尔·乔丹“注①”,《巨人和稻草人》,The Giant and Jack-straws)

“注①:David Starr Jordan,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和作家。”

“从前,有25个锡兵,他们都是兄弟,因为他们是由同一把旧的锡汤匙铸出来的。他们肩上扛着枪,眼睛笔直看着前面,穿着漂亮的军服,一半是红的,一半是蓝的。”(安徒生,《坚定的锡兵》,The Tin Soldier)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一匹马,马蹄上钉着金掌。”(安徒生,《屎壳郎》,The Beetle)

“从前,有一个商人非常有钱,他的银元可以用来铺满一整条街,而且多余的还可以用来铺一条小巷。”(安徒生,《飞箱》,The Flying Trunk)

“从前有一枚毫子,当他从造币厂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容光焕发,又跳又叫:‘万岁!我现在要到广大的世界上去了!’”(安徒生,《一枚银毫》,The Silver Shilling)

“很久很久以前,大象没有长长的鼻子,只有一个黑色突起的鼻子,有一只皮靴那么大。”(吉卜林,《远古传奇》,Just So Stories)

“很久很久以前,袋鼠可不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样子。那时它长着灰色的长毛,四条小短腿,整日趾高气扬。”(吉卜林,《一只老雄袋鼠的冗长乏味的故事》,The Sing-song ofold Man Kangaroo)

“‘无论我转到哪个方向,’高耸入天的尖塔顶上的风向标说,‘大家都不满意。’”(埃德温·巴罗,Edwin Barrow,《火炉边的寓言》,Fire-side Fables)

“国际象棋的棋子们站在棋盘上,下定决心要改变国际象棋这个游戏的规则。”(埃德温·巴罗,《火炉边的寓言》)

“有一顶粉红色的遮阳伞,伞骨柔软易折,伞柄是用纤长的樱桃木做成的。”(克里福德夫人“注①”,《短篇故事集》,Very Short Stories)

“注①:Mrs。W。K。Clifford,即露西·克里福德(Lucy Clifford)。”

“从前,有一头站在轮子上的可怜的驴子:它从不摇尾巴,也不摇头、不嘶叫,甚至都不品尝新鲜嫩美的青草。”(克里福德夫人,《短篇故事集》)

上面所列举的开头中有一些是讲给孩子们听的,所有的开头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它们都采用了拦腰切入法(将故事中吸引人的地方一开始就讲出来,然后再慢慢叙述前因后果),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而不是像有些故事那样慢悠悠地进行描述。

同样,我们也必须非常仔细地安排故事的结尾。故事的结尾,要不就依照情节的逐步展开,在最后达到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就像下面这个一样:“但这一切过后,在月亮升起来、夜幕降临的时候,它又成了那只独来独往的猫,哪儿对它来说都一样。那时,它会走进潮湿的野林子或爬上潮湿的野树或野屋顶,摇摆着尾巴独自行走。”(摘自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独来独往的猫》)要不就正好相反,采用反高潮法(Anti-climax),比如:“这个故事是我们直接从秘书长办的报纸上读到的——不过它并不完全可靠!”这就是安徒生的童话《笨汉汉斯》(Jack the Dullard)的结尾。你也可以避重就轻,比如:“任何人如果不了解它,就可以到这个寡妇的制革厂去买一份股子。”这也是出自安徒生的童话,题目是《伤心事》(A Great Grief)。

当然,你也可以用引人注目的评论作为结尾,比如下面这个:“但它永远也没有追回在世界诞生时错过的那三天时间,而且至今也没学会该怎么好好表现。”这是鲁德亚德·吉卜林的故事《骆驼背上的驼峰是怎么长出来的》(How the Camel Got His Hump),出自其短篇小说集《远古传奇》。

在这一章里,我只是简单建议了一些技巧,那是从我的经历中归纳出来,我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我相信,在这一方面,依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补充。

本章小贴士

让故事更有吸引力的技巧:

·恰到好处的停顿

·恰当、有所保留地运用手势

·模仿故事中各种动物的声音

·在讲故事之前就巧妙地让听众互动起来

·让听众持续身处一种戏剧性的氛围之中

·保持听众对新情节的期待

·观察听众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故事

·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和意犹未尽的结尾

精彩故事章章读

骆驼背上的驼峰是怎么长出来的

[英国]鲁德亚德·吉卜林

世界刚形成的时候,一切一切都是崭新的,动物们刚刚开始为人类干活儿。但是,在荒凉的沙漠中有一只骆驼,它什么活儿也不想干,只会时时叫喊几声。它每天吃枯枝、红柳、乳草和荆棘,整日无所事事地闲逛。如果有人跟它说话,它用鼻子“哼”一声后就不再言语了。

星期一的早晨,马来找它。马背上驮着鞍子,嘴上戴着嚼子。它对骆驼说:“骆驼啊骆驼,来和我们一起忙碌奔走吧!”骆驼不屑地“哼”了一声。于是,马走了,把这件事告诉了人类。

星期二,狗也来找骆驼。狗的嘴里叼着一根手杖,对它说:“骆驼啊骆驼,来和我们一起运送物品吧!”骆驼不屑地“哼”了一声。于是,狗走了,把这件事告诉了人类。

到了第三天,牛来找骆驼。牛的脖子上套着扼,对它说:“骆驼啊骆驼,来和我们一起耕地吧!”骆驼又不屑地“哼”了一声。于是,牛也走了,把这件事告诉了人类。

太阳下山的时候,人类把马、狗和牛召集到一起,对它们说:“我为你们三个感到非常抱歉(世界是这么新啊),但是沙漠里那个只会‘哼’的家伙不愿意干活儿,否则,它现在就该在这里了。我决定不管它,由它去吧。因此,你们三个必须加倍干活儿弥补它的空缺。”

三个动物听了非常生气(世界是这么新啊),于是,就来到沙漠边缘开会商量这件事。骆驼一边悠闲地嚼着草,一边嘲笑它们。然后,它“哼”了一声,扭头走了。这时,层层黄沙被卷起,沙漠之王来了(他是神,所以来来往往总是这样)。他停住脚步,开始与三种动物交谈起来。

“沙漠之王啊,”马说道,“世界刚刚诞生,难道应该整天无所事事吗?”“当然不应该,”沙漠之王回答道。“那么,”马说,“在你管辖的荒凉的沙漠中有一种会叫的动物,它长着长长的脖子和长长的腿,但从星期一开始,一丁点儿活儿也没干过。”沙漠之王吹了声口哨:“嘘—天哪,那是我的骆驼。它是怎么说的?”“它‘哼’了一声,”狗说,“它不想运送东西。”“它还说别的了吗?”“它只会‘哼’,也不想耕地,”牛又补充道。“很好,”沙漠之王说,“你们耐心等一会儿,我去‘哼’它一回。”

沙漠之王一抖风沙袍,在沙漠中确定了一下方位。终于,第四天清晨他发现了骆驼。那只“哼”的家伙正悠哉悠哉地在水潭边欣赏着自己的影子呢。

“我亲爱的朋友,”沙漠之王说,“这世界刚刚诞生,我却听说你什么活儿也不想干?”骆驼“哼”了一声。

于是,沙漠之王坐下来。他双手托腮,准备施展魔法。骆驼依旧在一旁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从星期一早晨开始,因为你的无所事事,那三种动物已经多干了很多活儿,”沙漠之王说。他还是双手托腮,准备施展魔法。骆驼还是“哼”了一声。

“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哼’第二声。”沙漠之王说,“你‘哼’的次数太多了,我希望你去干活儿。”骆驼又“哼”了一声。但它马上看到曾使它十分骄傲的背部膨胀起来,鼓出了一个大包。“看见了吗?”沙漠之王问道,“这就是你‘哼’出来的‘峰’。今天是星期四;工作从星期一开始,而你至今还没干过活儿。现在该开始了。”

骆驼问:“我背上有‘峰’,怎么干活儿啊?”“这是特意安排的。”沙漠之王说,“因为你错过了三天时间,现在你要靠驼峰里的给养,不吃不喝地干三天活儿。别说我没为你做什么。离开沙漠去找那三种动物吧,规矩点儿,好好表现。对你自己‘哼’一声吧!”

于是,骆驼对自己“哼”了一声,不得不去找另外三种动物。

从那一天起直到现在,骆驼背上总是驮着那个驼峰(我们管它叫“峰”而不叫“哼”,是不想伤害骆驼的感情)。但它永远也没有追回在世界诞生时错过的那三天时间,而且至今也没学会该怎么好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