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11192300000020

第20章 炒作的卖点必须新

人最大的好奇心就是对新的好奇,这个新,当然是指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新产品、新人物、新娱乐、新重大事件、新生活方式,等等。如果你炒作的卖点毫无新意,自然是不会有人看的。

我们来看看IBM为了炒作自己,又是怎样找到振奋人心的炒作卖点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在事件营销史上,最成功、最激动人心、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IBM导演的“人机大战”了。

人类智慧面临机器的挑战,这是大家都听说过的,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不过,机器能聪明到什么程度还很少有人知道。正因为如此,IBM就借题发挥导演了一场世界级的“人机大战”来揭开人们心中的谜团。

今天,当生命科学日益走近“改造人类自身”这一敏感领域时,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已经寒光闪现。人们之所以关注自身制造的机器,还是由于一件真实的“谋杀”案件。

1989年前苏联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德科夫于莫斯科挑战一台巨型电脑,比赛在一幅漂亮的金属棋盘上进行。几经争夺,古德科夫逐渐适应了电脑的棋路,直杀得电脑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双方整整鏖战了六天,记分牌上显示出3∶0,人类大师连胜三局。

裁判示意增赛一局,给电脑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古德科夫春风得意,频频挥手向观众致意。电脑的指示灯不停闪动,似乎十分恼怒。随着开局哨声鸣响,电脑先下第一手,古德科夫看也不看,伸手去抓他的棋子……一声惨叫惊呆了场上观众,人们看到古德科夫重重地倒在金属棋盘上,身上冒出缕缕青烟。赛场一片混乱,工作人员立即切断电源。等到医生赶到时,这位前全苏冠军早已毙命身亡。

刑警在电脑专家的配合下反复检查机器,证明这部超级电脑本身完好无损,没有任何短路故障。经过取证落实后,前苏联警方对电脑提出指控,罪名是“蓄意谋杀”。警方认定,这部杀人电脑在输棋后恼羞成怒,自行改变了程序,向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故意击杀了对手。法院接受了指控,初步决定于第二年春,将电脑作为“罪犯”押上法庭,破天荒地开庭审理人类历史中首例“电脑谋杀”案。

不管怎么说,假若电脑真的会因为“愤怒”而残酷地杀人,那可了不得。幸而不久后,一些专家再次对此案做深入调查,终于发现杀人的罪魁祸首不是电脑,而是外来的电磁波,即有害的“电子雾”,是它干扰了电脑程序,从而造成机器动作失误。有人指出,早在1981年,日本就发生过一例因电磁波干扰,使机器人突然动作起来,误杀操作工人的案件。因此,所谓“古德科夫谋杀案”是一个冤案,人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不过,人们这种失控情节还是与日俱增。这为IBM“人机大战”在这个心理基础上,把这种忧虑推向了高潮。

IBM当时的情况: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世界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大型电脑和小型电脑阶段。IBM在这段时期一直处于毫无争议地雄踞在龙头老大的宝座上。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个人电脑时代和网络时代来临,尽管IBM公司率先推出了个人电脑,不过由于外部的激烈竞争与内部的管理机制问题,IBM逐渐失去了从前的光环。IBM的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出现下跌趋势。与此同时,从纯收入上看,IBM公司1990年赢利超过60亿美元,而到了1991年,却一下子亏损近30亿美元,1992年亏损了50亿美元,1993年亏损更高达80亿美元。

从1992年开始,IBM开始大动手术,1994年IBM与奥美合作,进行蓝色巨人的全新打造。除了卖点炒作宣传外,IBM同时策动了人机大战这个令全世界瞩目的事件营销。

1997年5月11日,向来自傲于自身智慧的最高级灵长类动物——人类,突然感到自己“万物之灵”的地位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威胁。从美国曼哈顿传来的一则新闻:

“1997年5月11日,星期一,早晨4时50分,一台名叫’深蓝’的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以的位置时,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世纪末的一场人机大战终于以计算机的微弱优势取胜。”

人类派出的最优秀的国际象棋代表——卡斯帕洛夫,被一种没血没肉,有的只是冷冰冰的铁和硅的机器怪物打败了!

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棋手”的是前苏联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洛夫,出生于前苏联的阿塞拜疆,从小就表现出对国际象棋的痴迷和特殊的才能。卡斯帕洛夫在年仅13岁的时候就夺得全苏少年国际象棋大赛的冠军,17岁便戴上“特级大师”的桂冠,多次击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特级大师。

赛场上“深蓝”的长相并不好看,绿色的底座上立着两个黑色保险柜似的家伙,两排亮着的绿色指示灯告诉人们,它的32个处理器正在高速运行待命出征,一台摇头电扇不停地吹风为它降温。

卡斯帕洛夫自信地在棋盘一侧坐下来。棋盘的另一侧,许峰雄博士站起身与他握了握手,这位“深蓝”电脑总设计师身着黑色西装,戴着深度眼镜,他将通过另一台带有液晶显示屏的黑色电脑,负责操纵“深蓝”迎战人类世界冠军。

从5月3日到5月11日,在全世界焦急的目光关注下,历经六局紧张激战,“深蓝”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将卡斯帕洛夫逼下了世界冠军的宝座。“深蓝”有好几招“神来之手”不仅令卡斯帕洛夫,也使“深蓝”的设计者——许峰雄本人感到惊讶万分。

最有趣的是,当卡斯帕洛夫的棋局处于不利的时候,他仍然习惯地睁大双眼瞪着许峰雄,似乎认为这个人才是自己的对手,必须用目光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可是卡斯帕洛夫的这种“心理战术”完全没有了效果,“深蓝”根本不吃这一套,惹得许峰雄偷偷地笑个不停。

其实,在此之前的1996年2月10日,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已经进行过一次“热身赛”。尽管是预赛,但究竟“深蓝”和卡斯帕洛夫孰胜孰负,直到2月14日仍显得扑朔迷离。IBM公司的技术专家殚精竭虑,花费了多年时间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就是专门为击败人类世界冠军而创造的“人类杀手”。

据报道称,2月14日进行的第四盘比赛,卡斯帕洛夫又和“深蓝”打了个平手,双方的比分恰好以2∶2战平。一旁观战的象棋大师们对“深蓝”在这盘中的表现赞赏有加。一开局,执黑后行的“深蓝”摆出了著名的“斯拉夫防御”阵式。通过前三盘的较量,卡斯帕洛夫自认为已经深谙机器的招数,无非还是搜索棋谱为主的老套路。卡斯帕洛夫于是下套,下了一步棋谱上从来没有记载的“怪招”——把阻挡黑“士”前进的红“马”挪走,试图诱使机器进攻,然后围而歼之。卡斯帕洛夫当时自认为:这一招,无论在哪部棋谱里都找不到,“深蓝”恐怕只好胡乱走一气,陷入自己布置下的圈套。谁料到,这位机器棋手竟然表现出了人的“大将风度”,不急不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人意料之外地把自己的一个“兵”送进卡斯帕洛夫的“口里”,“丢卒保车”赢得了棋局的整体。此举出乎包括卡斯帕洛夫在内的众多棋手的预料。这一盘紧张激烈的对抗,双方共对弈了50多个回合,耗时长达四个半小时,令在场的观众对“深蓝”啧啧称奇。

“深蓝”与卡斯帕洛夫的“预赛”最后有了结果。卡斯帕洛夫经过调整战术,终以三胜两和一负的战绩赢得了比赛和50万美元的奖金。

1996年2月卡氏与“深蓝”的6盘比赛,卡氏虽然以4∶2战胜“深蓝”,但好像全世界都为此捏了一把汗,只怕人类为此而失去尊严。

但一年之后的“世纪之战”,“深蓝”翻盘,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面对人类的失败,世纪之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思,新闻媒体则以挑衅性的标题不断地发问:“深蓝”战胜的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连棋王都认了输,下一次人类还将输掉什么?智慧输掉了,人类还剩些什么?

IBM公司为这次比赛共投入资金1000万美元,出资110万美元作为比赛的奖金,胜者得奖金70万美元。比赛后卡斯帕洛夫得到奖金40万美元,而70万美元等于发给了本公司。由于这次大战,使得IBM又一次成为媒体的热门,由于传媒在有“人机大战”的众多报道中,经常提到IBM的名字,据估算,IBM由此所节约的卖点炒作费大约有1亿美元。

尽管IBM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谨慎地称,难以断言“深蓝”的名声大噪对增加销售额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不管怎样“深蓝”的历史性胜利当时就给IBM带来初步的物质成果:比赛结束第二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扬了3.6个百分点。按照当时价格计算,仅仅股票价格的上涨,就为IBM带来多达2亿美元的收益。

IBM是名副其实的大赢家,无论“人机大战”结果如何,IBM公司都达到了其商业目的,取得了炒作的良好效应。

对于IBM公司而言,无论卡斯帕洛夫和“深蓝”谁胜谁负,结果并不重要,最终的赢家只有一个——就是IBM。道理说来非常简单,消费者不会因为卡斯帕洛夫胜了,就认为IBM电脑“弱智”;也不会因为卡斯帕洛夫输了,就把IBM电脑视为“洪水猛兽”,不买电脑了。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IBM真的希望通过让“深蓝”与卡氏这样的象棋绝顶高手对弈以取得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它完全可以常请卡氏作为顾问,而不必如此兴师动众。IBM真正的意图是为自己做卖点炒作宣传而已。而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局棋赛是演给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看的。该报在一篇评论中说:“现在’深蓝’已经打败了棋王卡斯帕洛夫,它能够打败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吗?”

人机大战还在继续,机器战胜人类的结果何尝不是卖点策划的结果?就像墨菲定律讲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往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往那个方向发展。吓你一跳,强化一下恐惧情绪,只要达到我的商业目的,这就是商业。在商言商,别说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