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11192300000014

第14章 卖点炒作能炒出明星

有许多有实力的人之所以不广为人知,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卖点炒作,还没有尝到卖点炒作的甜头。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出名就要有真本事,有了真本事之后就一定会出名。

这话是没错。不过,有些有能力的人在很多年之后终于出名了,但也有些人一生都没出人头地。假如他要是懂得卖点炒作,那么他完全不必要等许多年后才出名。

卖点炒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加速出名。在现实生活中,有能量的人太多太多,你若不主动推出自己的卖点,你就有可能完全被市场埋没。

市场上的明星可以肯定地说,全是炒出来的,一个都没有例外。下面我们来看看2005青春文学图书市场上的“造星”工程。

2005年,青春文学类书刊的竞争不亚于日用消费品、房地产、汽车业的竞争,出版界联合神通广大的媒体一道策划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利用明星效应进行商品推销的方式,也自然地发展到原本就带有浓郁的商业气息的青春文学领域。于是,以“80后”为主力军的青春文学作者被包装、打造为各具市场诱惑力的青春文学明星。在这场“造星”工程中,出版社的生存处境与自身定位使得它率先成为青春文学明星生产的第一资助大户。

各家出版社为了在第一时间抢占青春文学市场的制高点,宁愿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出资培育自己的青春文学明星代言人。

春风文艺出版社以明星组阁的“造星”工程率先抢滩。春风文艺出版社的资金并不雄厚,但投资眼光却相当精准。尽管郭敬明在2004年被许多负面影响所包围,2005年春风社仍然力挺郭敬明,而且为他投入了更多的资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春风社格外珍惜并在意自己苦心打造的郭敬明作为“青春文学掌门人”的金字招牌。依照出版界投资的长线眼光,春风社请郭敬明作为青春文学产品的推广大使、《岛》书系的主编,不仅可以继续与郭敬明一道双赢地分享《1995~2005夏至未至》和系列丛书《岛》带来的商业利润,而且还可以通过郭敬明的作家、音乐人、图书总监的三栖巨星风采招募新的明星推销员。譬如,春风社2005年初在图书市场上力推的长篇小说《年华是无效信》的作者落落,就是郭敬明发掘的新星。

当然,春风社不会完全依靠任何一个青春文学作者,2005年初青春文学期刊《布老虎青春文学》试刊两期后正式发行。这不仅意味着春风社进驻期刊业,而且意味着它将以更灵活的方式聚集青春文学偶像派的人气,以更快捷的速度打造自己的明星圈。

此外,春风社还在“青春疼痛小说”的旗帜下推出饶雪漫的小说《小妖的金色城堡》。“重视名人,不薄新秀”,是春风社办刊的方针。

作家出版社则以“捧红一本书”的策略而坐吃红利。让文学大师与青春文学共舞是近年来作家社的一个红火的景观。但是,作家出版社的既定身份、定位、理念,似乎更倾向于收拢那些蜚声于青春文学市场的明星。依据明星们的名气积分,再略微花费一些心力为明星们“量体裁衣”,就可以省时省力地收获可观的效益。

2005年1月和8月,作家社签约了“80后”两位名作者——青春偶像派代言人张悦然和残酷青春掌门人春树的新作《水仙已乘鲤鱼去》、《两条命》的版权,成为青春文学图书市场上的惹眼事件。与其他出版社对于青春文学名作者的批量包装不同,作家社对于青春文学名作者更倾向于“捧红一本书”的策略。

而且,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作家社在力捧两位名作者之时,更着意于让她们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以制造出明星作者重新诞生的新神话。当然,作家社在重点“捧红一本书”之外,还以培育新秀来带动人气。5月,出版了与腾讯公司联合举办的“QQ作家杯”征文大奖赛的获奖作品。10月,出版了“90后”美少女丛书——楼屹的《灿烂在初三》、陈励子的《看不懂你就不要看》、顾文艳的《我和我的替身》。11月,出版了饶雪漫的新作《糖衣》。

在青春文学市场上,作家社以重点主攻、多路出击的方式,将资深青春文学明星、当红明星、未来新星都列在打造之列。

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制作畅销书最强的一家大牌出版社,自然不会看轻青春文学图书市场。“80后”名作者胡坚、易术、李傻傻、张佳玮的作品都曾经在此社出版。2005年,长江社秉承稳中求胜的方针,以细节打造的营销策略直奔成功的命门。1月,在“弘扬健康阳光青春文学”的口号下,推出了16岁少女夏伊的《云上的日子》。

同月,重金打造饶雪漫最新作品《校服的裙摆》。8月,发行了饶雪漫的四位得意门徒的青春疼痛系列小说《裙摆摇摇》。9月,出版了颜歌的《良辰》和孙睿的《草样年华2》。其实,这些出版行动表面上并无特别之处,其成功在于它极富特色的企宣方式:依靠细节,塑造明星,推动发行。

为了一位16岁少女的第一部作品,长江社将发行的细节做得细致入微,显现出新手与名家一视同仁的职业风范。为了全力让《草样年华2》成为《草样年华1》的升级版,出版者和作者先后近十余次的沟通、碰撞才最终选定精心设计的座谈会的现场。此外,《校服的裙摆》内附新生代歌手专门为本书创作的CD主题曲,增加了细节的诱惑力。

虽然过去对青春文学关注不足,湖南出版人似乎也不甘示弱。2005年初,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青春图文馆”书系,彭扬、张佳玮、苏德成为青春图文馆首批签约作家。青春图文馆构想恢宏,由新干线、茧系列、悦读力量和80度空间四大系列构成,旨在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青少年阅读大本营,体现“人文关怀的深度、素质教育的广度、青春偶像的亮度”三大特色。

北京出版集团对青春文学早已运筹帷幄,把目光聚集在网络文学上,与新浪联手,邀请两岸三地名家、各大传媒机构,将新浪第二届华语原创文学大奖赛的众多无名之辈推上了明星台,一次性地与“80后”八位写手签约出书。

从文学的娱乐化效果来说,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运作。出版社对于青春文学市场的开发与其说是为文学提供新的预备役,不如说是为了打造新的明星品牌。通过新明星的加盟,为2005年的青春文学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进而成为书市营销的亮点。其中,何小天的《谁说青春不能错》、千里烟的《爱情豆豆》成为最炫目的青春读物,二人俨然成了青春文学新掌门。

接力出版社的造星工程机动、灵活。在青春文学市场销售额的激烈角逐中,它没有与强社、大社展开对郭敬明、张悦然等名作者的争夺战,而是转向对青春文学中的另一个热点——悬疑小说的投资。2005年,接力社与《萌芽》签约,集中推出了《萌芽书系》。其中,以网络写手蔡骏的悬疑小说《地狱的第19层》为主打,将其当做一个品牌来包装,统一定义为“蔡骏心理悬疑小说”。

推广青春文学明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经济下自由的获得,但也同时意味着一种对自由的统治。2005年,青春文学明星百花齐放,是否也意味着对沉默的大多数的青春文学作者的淹没?或者对于被打造的明星作者的捧杀?青春文学明星的批量生产是让文学焕发青春,还是提早进入暮年?或者它只是商业利润支配下的伪文学泡沫,泡沫飞翔过后,一切又回归文学本身的寂静?或者,泡沫粉碎过后将永远终结文学生产的耐心?

总之,许多所谓的名人都是包装卖点炒作出来的。

哪有十几岁就天下无敌的,有可能吗?除了卖点炒作有这种能力之外,我再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能让一个毛头小伙子迅速成名成家,成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