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小病不求医I: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11185400000008

第8章 按摩的注意事项

为了突出保健与治疗的作用,避免盲目施术而浪费时间,就要求做到手法准确、见效快、时间短,既做到术者用力小,患者痛苦少,又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家庭保健按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对急性损伤者,若局部肿胀淤血,不便施用手法,应先在周围及远端诱导取穴和在损伤的关节处做轻微的屈伸、旋转活动,先消肿散瘀、疏通经络、镇静止痛,然后再具体根据损伤情况施用对症手法。

(2)对于慢性损伤、劳损者,可先以受损部位为主要施手法处,然后在与其有关的经络和穴位上加以诱导治疗。如腰肌劳损,因病程长久使局部肌肉组织产生成了代谢障碍,常能触到明显的条索状反应物,这时就要照上面的方法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腰痛者,同时又出现了岔气或落枕,这就要先将其岔气或落枕治好,再治腰痛。同时,对慢性腰痛的患者,应注意从补肾、强健腰肌入手,抓住根本,才能使按摩行之有效。

(4)在按摩中,应遵守“前病后治,后病前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痛取两边,两边痛取中间”的原则。对于一些局部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或无法承受的情况,不妨采用此法。如肩周炎的肩痛可取小腿前侧的条口穴,经按压后便可收到缓解肩痛的作用;如腰部酸痛,前弯加重时,可用两手捏拿脐上腹肌处,便能起到松腰止痛、加大腰部活动范围的效果。

(5)在按摩中,应根据病症的寒热、虚实,并结合其他一些具体情况,掌握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原则。按摩的补泻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脏腑机能的盛衰、年龄的大小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病为虚症、年老体弱者,在治疗手法上应用补法。对于年轻体壮、病为实症者,在治疗手法上应用泻法。对于脏腑虚实关系较小者与某些骨伤科疾病,可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在手法的力度上都应以患者能感觉到,而又能忍受的力度为原则。

按摩中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晕厥。有些患者,体质过于虚弱,对疼痛非常敏感,或在按摩时过饥、过饱、过度紧张和劳累,若在此时按摩手法过重,就容易引起晕厥。所以对体质虚弱和疼痛敏感的患者使用手法时,应以轻柔为主,被动运动类手法应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尽量减少运动幅度和频率;对过于饥饿的患者,一般不宜按摩,或先让其服用一杯糖开水后再行按摩治疗;在进餐后30分钟以内一般不作按摩,特别是患者的腰部和腹部;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治疗前应充分说明按摩手法的治疗过程,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

按摩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晕厥、胸闷、头晕眼花、心慌等症状,应马上停止手法操作,指掐人中穴至其苏醒,或让患者卧床休息,并轻揉内关穴,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20毫升。

(2)疼痛加重。按摩治疗椎间盘病变、软组织损伤等急慢性病症时,若治疗时用力过度,刺激时间过长,加上患者为初次接受按摩治疗,常会发生疼痛加重现象,这属于正常的肌肉反应,一般治疗后1~3日即可消失。应事先向患者说明,同时尽可能减轻按摩时的力度。

(3)破皮。用擦法和指揉法时会出现皮肤表面有擦伤、出血、破损。这多是因为手法使用不当。出现皮肤破损后应在局部涂上红药水,避免在破损处操作,并防止感染。但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下次使用擦法时,不能硬性摩擦,可以视情况使用递质。

(4)骨折。按摩时手法不当或过于粗暴可引起患者骨折。导致按摩部位疼痛剧烈,不能活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是按摩手法不当或超出了患者生理限度和耐受范围。如出现骨折要及时进行整复和固定。

对于骨折的预防应做到对可能引起骨折的患者,要注意手法不宜过重,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但不要超过正常生理幅度),并密切注意患者耐受情况,以免引起骨折。

(5)出血。按摩时除了刮(拧、挤)瘀之外,一般无皮下出血现象。若出现局部皮肤有红肿、青紫、瘀斑现象,说明是皮下出血,这多是因为按摩时手法过重引起的。

预防出血应做到按摩时手法不要过重,特别对于血友病患者,手法更需柔和,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不要急于使用湿热敷(一般在1~2天后,皮下出血停止,再配合使用),可以防止出血现象。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时,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柔按摩,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按摩常用递质

按摩递质就是在按摩时,术者在手上蘸涂的油、水、粉、酒等物,这些液体或粉末统称为按摩递质。涂抹在患者身体表面上的递质,能减少术者手与患者体表之间的摩擦,同时还可借助这些递质中某些药物的作用,以增强推拿按摩手法的疗效。

在临床按摩中,以摩擦类手法的摩法、擦法、掌根推法和肘推法运用递质较多,常用的递质有如下几种:

(1)葱姜水:将相同分量的葱白和生姜片用适量的75%酒精浸泡后备用。以起到温经、散寒、解表的作用,多于治疗冬春季节的风寒表证时使用。

(2)红花油:由红花、冬绿油、薄荷脑和凡士林配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软组织扭、挫伤的治疗。

(3)鸡蛋清:取鸡蛋1只打碎,去蛋黄留蛋清备用。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咳嗽、小儿哮喘。

(4)滑石粉:也可用爽身粉代替,以起到润滑、吸水、清凉的作用,适合各种病症使用,可保护患者的皮肤,尤其适合小儿按摩。

(5)薄荷水:将薄荷脑和75%酒精按1∶4比例配制而成。以起到清凉解表、清暑退热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和风热外感。

(6)冬青膏:由冬青油、凡士林、薄荷脑和少量麝香配制而成。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多用于成人按摩行擦法时。

耳穴按摩

耳穴按摩是用按摩法刺激耳穴,以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它是根据传统医学经络脏腑和耳部相联系的理论,结合按摩医学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按摩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单便捷、适应范围广、无副作用、经济实惠等优点。

中医学认为,耳之所以具有听觉的功能,是人体经络气血灌注的结果。依据经络的运行走向,可以看出,十二经脉的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都直接与耳联系;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则通过经别合于阳经与耳部相通;奇经中的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都直接与耳相连;耳还与脾、肺、肾、心、脑髓的关系密切。

通过耳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这种联系,耳可以反映身体的一些变化,观察耳部变化,按摩耳部敏感区和穴位,是耳穴按摩的主要理论根据。

常用耳穴见下图。各穴的主治如下:

(1)指、腕、肘、肩、肩关节、锁骨:分别用于治疗手指麻木疼痛、腕关节扭伤、肘痛、肩痹、锁骨疼痛和肩周炎。

(2)趾、踝、膝、臀、坐骨:分别用于治疗踝关节扭伤、足趾麻木疼痛、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3)腹:主治腹腔疼痛、妇科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4)胸:主治乳腺炎、胸胁痛。

(5)颈:治疗颈部扭伤、落枕、单纯性甲状腺肿。

(6)子宫(精宫):主治月经不调、盆腔炎、白带、痛经、阳痿、遗精。

(7)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烦躁、眩晕、过敏性疾病。

(8)下屏尖(肾上腺):主治低血压、无脉症、中暑、咳喘、感冒。

(9)缘中(脑点):主治遗尿、急惊风、崩漏。

(10)脑(皮质下):主治失眠、多梦、智力发育低下、耳鸣、哮喘、疼痛性疾病。

(11)胃:主治胃痛、胃溃疡、呕吐、呃逆、消化不良。

(12)大肠:主治腹泻、痢疾和便秘。

(13)阑尾:主治腹泻、阑尾炎。

(14)膀胱:主治遗尿、尿闭、膀胱炎。

(15)肾:主治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妇科疾病、耳鸣、腰痛。

(16)胰: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病、偏头痛。

(17)肝:主治肝气郁滞、痛经、月经不调、眼病等。

(18)脾:主治消化不良、口腔炎、腹胀、慢性腹泻、血液病等。

(19)心: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风。

(20)肺: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感冒、皮肤病。

(21)三焦:主治哮喘、水肿、便秘、腹胀等。

(22)尿道:主治尿急、尿频。

(23)外生殖器:主治阳痿、外阴皮肤病、外生殖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