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
11184000000044

第44章 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

“学习目标”

1、知道作用于免疫系统的常用药物名称及各自特点,2、熟悉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及免疫增强药左旋咪唑的药理作用。3、了解其他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相关知识链接”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其它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组成;广义上也包括血液中其它白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淋巴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周游全身,从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至另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使分散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整体。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个体发育中也需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完善。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一个机械屏障作用。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皮肤中汗液和皮脂中的抗菌物质会捉住病原微生物,阻挡它们侵入体内。气管、支气管的管腔黏膜分泌黏液分解侵入者的细胞壁,气管的纤毛摆动排除侵入者。胃酸、肠道正常菌群对抗进入消化道的病原微生物。血脑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孕妇的胎盘屏障,能够保护胎儿免受母体感染的影响。第二道防线的成员是:吞噬细胞和各种抗体(免疫球蛋白)。各种抗体(免疫球蛋白)是体内搜索敌人的导弹,锁定入侵目标,触发免疫反应;再由吞噬细胞负责吞噬清理敌人。第三道防线是由许多免疫器官组成,在这个家族成员中有集合淋巴结、脾脏、骨髓、胸腺、扁桃体、阑尾等:它们具有淋巴液和血液,是一个可循环的通行系统,他们的任务是对进入的病原微生物在其繁殖前进行阻杀。人体的免疫监视的功能降低,如同失去了一位“警卫员”,使肿瘤有了可乘之机。由此可见,人体免疫系统对人类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它的功能不稳定,人类很有可能会被病毒、细菌这些病原体侵害、折磨。人体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

“摘要”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两类:免疫抑制药(immunosuppressivedrugs),是指能抑制免疫活性过强者的免疫反应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雷公藤多苷、环孢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防治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是免疫增强药(immunopotentiatingdrugs)。常用药物有左旋咪唑、胸腺素和干扰素等。临床主要用其免疫增强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慢性感染和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

第一节 概述

免疫是机体对外、内源性大分子物质识别和反应的过程,也是在发育过程中建立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免疫系统是机体一个具有识别异己和排除异己作用的特殊系统,包括参与免疫反应的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如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以及分布在全身体液和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这些组分及其正常功能是机体免疫功能的基本保证,任何一方面的缺陷都将导致免疫功能障碍,丧失抵抗感染能力或形成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者又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淋巴组织和免疫效应细胞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基础。可分为以下三期:

1、感应期。为处理和识别抗原的阶段;先由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在胞浆内降解、消化之,暴露出活性部位而与巨噬细胞mRNA结合形成复合体,使T、B细胞得以识别。

2、增殖分化期。抗原-mRNA复合体能刺激B或T细胞,使其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并进行增殖。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可合成多种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D、IgE等抗体。T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小淋巴细胞,分别对相应抗原起特异作用。

3、效应期。致敏小淋巴细胞或抗体再次与抗原相反应,产生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效应。致敏小淋巴细胞再受抗原刺激时,可有直接杀伤作用或释放淋巴毒素、炎症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使抗原所在细胞破坏或发生异体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等。这称为细胞免疫。抗原与抗体结合,直接或在补体协同下破坏抗原的过程称为体液免疫。不论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其最终效果都是消除抗原,保护机体。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有两类:免疫抑制药(immunosuppressive drugs)能抑制免疫活性过强者的免疫反应;免疫增强药(immunopotentiatingdrugs)能扶持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免疫功能。它们是以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直接抑制或增强体内某类免疫因子功能或干预某免疫反应环节,以改变机体免疫反应状况。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指能抑制有关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防治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环孢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烷化剂和抗代谢药等。由于对正常免疫反应也有抑制作用,故不良反应较严重,长期用药除各药特有的毒性外,还易出现因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而诱发严重感染、降低机体清除恶变细胞的能力而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显着增高,并有致畸作用等。

雷公藤多苷(Tripterysium Glucosides)

“作用与临床应用”

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在抗炎作用方面,它能拮抗和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实验性炎症及关节炎的反应程度。在抑制免疫作用方面,它能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临床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各种变应性皮肤病及“麻风反应”等疾病的治疗。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主要为胃肠反应,一般可耐受。偶可见血小板减少,停药后可恢复。

“注意事项”

服用此药时应避孕,老年有严重心血管病者慎用。孕妇忌用。

“制剂与用法”

片剂,30mg、50mg、100mg/片;口服,3/d,每次0.3~0.5mg/kg体重,饭后服。首剂足量,病情控制后可减量或间歇疗法。

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环孢素是霉菌生成的一种脂溶性环状十一肽化合物,现已人工合成。

“作用和临床应用”

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2,从而阻断T细胞对抗原的分化增殖性反应,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能力;还可抑制T细胞产生干扰素。由于环孢素仅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对B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影响小,故不削弱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另外,对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也有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防治异体器官或骨髓移植时的排斥反应;也试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主要不良反应为为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高血压、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多毛等,故用药期间宜检测肝、肾功能。

“注意事项”

老年人、高血压病人及应用抗癫痫药和钙拮抗药者、活动性感染者慎用。有恶性肿瘤史、未控制的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免疫缺陷、心肺严重病变、血象低下、近三个月内接受环磷酰胺治疗、嗜睡及吸毒、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制剂与用法”

注射剂:50mg/ml、250g/ml。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20-1:100稀释,2-5ml/kg/d,于2-6小时内缓慢静滴或持续24小时连续静滴,病情稳定后改口服。口服液:5g/50ml。器官移植前3小时开始服用,一次15mg/ml,1/d,连用1-2周后减量5%,维持量为5-10mg/kg/d。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作用和临床应用”

系巯嘌呤(6-MP)的衍生物,在体内分解为巯嘌呤而起作用。其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与巯嘌呤相同,即具有嘌呤拮抗作用,由于免疫活性细胞在抗原刺激后的增殖期需要嘌呤类物质,此时给以嘌呤拮抗剂即能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即阻止抗原敏感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母细胞,产生免疫抑制作用。本药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较小剂量即可抑制细胞免疫;较大剂量也可抑制B淋巴细胞而抑制体液免疫。临床上主要用于异体移植时抑制免疫排斥,多与皮质激素并用,或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疗效较好。也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活动性慢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重症肌无力、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口腔、食管溃疡,肝损坏等。用药期内应观察血象。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应及时停用,并予以对症处理。

“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病人应适当减量,肝功能损伤者禁用。可能致畸胎、孕妇慎用。此外尚可诱发癌瘤。

“制剂与用法”

片剂,50mg,100mg。口服:1-4mg/(kg·d),100mg/d,可连服数月。器官移植,2-5mg/(kg·d),维持量0.5-3mg/(kg·d)。

环磷酰胺(Compound Cyclohosphamide)环磷酰胺为能明显地抑制机体对各种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细胞毒作用,且以对B细胞影响大。作用强大而持久,可口服。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不能缓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用于抗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第三节 免疫增强剂

又称免疫调节药,因大多数免疫增强药可能使过高的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临床主要用其免疫增强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慢性感染和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

左旋咪唑(levamisole,LMS)

“作用和临床应用”

可使受抑制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功能恢复正常,但对正常的机体影响不显着。LMS可增强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也可促进T细胞分化并可诱导IL-2的产生。可通过Ts细胞使呈病理性增强的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抗体形成的能力恢复正常。临床上可用于肿瘤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的辅助治疗,使缓解期延长、肿瘤的复发率及死亡率降低;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可减少感染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和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亦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可改善症状。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此外还有头痛、乏力、嗜睡、发热、皮疹等,少数病人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用药期内应观察血象。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应及时停用,并予以对症处理。

“注意事项”

妊娠早期、肝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减退的病人慎用,肝炎活动期忌用。

“制剂与用法”

片剂:25mg、50mg。抗肿瘤辅助用药:150mg/次,1次/周,连用3-6个月。自身免疫性疾病:150mg/日,一周2-3天。慢性及复发性感染:100-150mg/日,分次服,一周用药两天。

胸腺素(thymosin)

“作用和临床应用”

可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增强T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同时增强白细胞、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包括爱滋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肿瘤和病毒感染。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少数病人有荨麻疹、皮疹,个别病人出现头昏等。应注意观察病人体征反应。

“注意事项”

注射前或停药后再次注射时须作皮试。

“制剂与用法”

注射剂:2mg、5mg。肌注:2-10mg/次,1-2/d。

“师生互动”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可分为IFN-α(由人白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IFN-β(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的β干扰素)及IFN-γ(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

“作用和临床应用”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在抗病毒方面,它是一个广谱抗病毒药,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阶段,临床可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眼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疾患、慢性乙型肝炎等。其免疫调节作用在小剂量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增强作用,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IFN的抗肿瘤作用在于它既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又可通过免疫调节发挥作用。临床试验表明,它对肾细胞癌、卡波济肉瘤、多毛细胞白血病、某些类型的淋巴瘤、黑色素瘤、乳癌等有效;而对肺癌、胃肠道癌、及某些淋巴瘤无效。

“不良反应与用药观察”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疲乏、头晕、食欲下降等流感样症状;有骨髓抑制作用,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尚有脱发、皮疹、血沉加快、一过性肝损害;偶见过敏性休克。

“注意事项”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良,骨髓抑制者禁用。孕妇、授乳妇慎用。

“制剂与用法”

注射剂:100万U、300万U。100万U-300万U/次,1/d,肌注,5-10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3d。

“师生互动”

1课件展示:

2问题:

2-1什么是免疫系统?它包括哪些细胞、组织和器官?

2-2免疫抑制药和免疫增强药分别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

“本章小结”

免疫抑制药只控制免疫功能增强的症状,不能治愈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而引起感染、提高肿瘤的发病率并影响生殖功能,应慎用。免疫增强药是一类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能激活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彭仁慧刘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