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
11184000000017

第17章 中枢兴奋药

“学习目标”

1、知道常用中枢兴奋药物名称及各自特点;2、会根据药物特点与疾病状况正确选择和使用咖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回苏林。

“相关知识链接”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传说有一位牧羊人,在牧羊的时候,偶然发现他的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仔细一看,原来羊是吃了一种红色的果子才导致举止滑稽怪异。他试着采了一些这种红果子回去熬煮,没想到满室芳香,熬成的汁液喝下以后更是精神振奋,神清气爽,从此,这种果实就被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料,且颇受好评。这就是现在人们生活中常饮用的植物饮料咖啡豆,从咖啡豆里提取的有效成分是其生物碱咖啡因,咖啡因已被制成药物使用。不少人有饮茶的习惯,其实茶中也含有咖啡因、少量茶碱和可可碱,所以其具有提神醒脑、增加工作效率的作用。

“摘要”

中枢兴奋药主要用于对抗中枢抑制药中毒或某些传染病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它们的选择性一般都不高,安全范围小,兴奋呼吸中枢的剂量与致惊厥剂量之间的距离小。对深度中枢抑制的患者,大多数中枢兴奋药在不产生惊厥的剂量时往往无效;而且它们的作用时间都很短,需要反复用药才能长时间维持患者呼吸,因而很难避免惊厥的发生。所以除严格掌握剂量外,这类药物的应用宜限于短时就能纠正的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因为它远比呼吸兴奋药有效而且安全可靠。

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根据其主要用部位可分为三类:①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如咖啡因等;②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又称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等;③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如土的宁等。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咖啡因咖啡因(caffeine,咖啡碱)为咖啡豆和茶叶的主要生物碱。此外,茶叶还含茶碱(theophyline),均属黄嘌呤类,药理作用相似,但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较强,临床主要用作中枢兴奋药;茶碱的舒张平滑肌作用较强,主要用作平喘药。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咖啡因对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人服用小剂量(50~200mg)即可使睡意消失,疲劳减轻,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工作效率提高,因此咖啡和茶叶早就成为世界性的兴奋性饮料成分。较大剂量时则要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在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尤为明显。中毒剂量时则尚兴奋脊髓,发生阵挛性惊厥。咖啡因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血管(冠状血管、肾血管等),但此外周作用常被兴奋迷走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所掩盖,故无治疗意义。此外,咖啡因还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利尿及刺激胃酸分泌。近报道称治疗量咖啡因和茶碱能在体内竞争性拮抗腺苷受体,腺苷有镇静、抗惊厥及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这提示咖啡因的中枢兴奋及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与其阻断腺苷受体之效有关。

咖啡因主要用于对抗中枢抑制状态,如严重传染病、镇静催眠药过量引起的昏睡及呼吸循环抑制等,可肌内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此外,咖啡因还常配伍麦角胺治疗偏头痛;配伍解热镇痛药治疗一般性头痛。此时,它由于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管搏动的幅度而加强以上药物止头痛的作用。

“不良反应”

一般少见,但剂量较大时可致激动、不安、失眠、心悸、头痛;剂量过大也可引起惊厥。乳婴高热时易致惊厥,应选用无咖啡因的复方解热药。

“师生互动”

课件展示:婴儿图片。问题:婴儿能否使用含有咖啡因的药物,为什么?如果不能,本类药物有哪些适合呢?

哌醋甲酯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化学结构与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的感胺——苯丙胺相似。作用性质也相类似,但交感作用很弱,中枢兴奋作用较温和,能改善精神活动,解除轻度抑制及疲乏感。大剂量也能引起惊厥。临床用于轻度抑郁及小儿遗尿症,因它可兴奋大脑皮层使之易被尿意唤醒。此外,它对儿童多动综合征有效,该病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中某一种缺乏所致,它能促进这类递质的释放。本药在治疗量时不良反应较少,偶有失眠、心悸、焦虑、厌食、口干。大剂量时可使血压升高而致眩晕、头痛等。癫痫、高血压患者禁用。久用可产生耐受性,并可抑制儿童生长发育。

甲氯芬酯甲氯芬酯(meclofenoxate,氯酯醒)能促进脑细胞代谢,增加糖类的利用。对中枢抑制状态的患者有兴奋作用。临床用于颅脑外伤后昏迷、脑动脉硬化及中毒所致意识障碍、儿童精神迟钝、小儿遗尿等。作用出现缓慢,需反复用药。尚未发现不良发应。

吡拉西坦吡拉西坦(piracetam,吡乙酰胺,脑复康)能促进大脑皮层细胞代谢,增进线粒体内ATP的合成,提高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保护脑缺氧所致的脑损伤,促进正处于发育的儿童大脑及智力的发展。用于脑外伤后遗症,慢性酒精中毒,老年人脑机能不全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及儿童的行为障碍。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

尼可刹米。尼可刹米(nikethamide)又名可拉明(coramin),主要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能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安全性大,但一次静脉注射作用仅维持数分钟。过量可致血压上升、心动过速、肌震颤及僵直、咳嗽、呕吐、出汗。因作用温和,安全范围大,临床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中枢性呼吸抑制。一般间歇静脉注射给药效果较好。

二甲弗林。二甲弗林(dimefline,回苏灵)直接兴奋呼吸中枢,作用强于尼可刹米、贝美格,使肺换气量及动脉PO2提高,PCO2降低。临床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过量可致惊厥。静脉给药需稀释后缓慢注射,并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山梗菜碱。山梗菜碱(lobeline,洛贝林)是从山梗菜提取的生物碱。它不直接兴奋延脑,而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其作用短暂,仅数分钟,但安全范围大,不易致惊厥。临床常用于治疗新生儿窒息、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以及一氧化碳中毒。剂量较大可兴奋迷走中枢而致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过量时可因兴奋交感神经节及肾上腺髓质而致心动过速。

贝美格。贝美格(bemegride)又名美解眠(megimide),中枢兴奋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用量过大或注射太快也可引起惊厥。可用作巴比妥类中毒解救的辅助用药。

“制剂及用法”

苯甲酸钠咖啡因(caffeine and sodium benzoate)0.25~0.5g/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极量:0.8g/次,3g/日。

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10mg/次,2~3次/日,口服。10~20mg/次,1~3次/日,肌内或静脉注射。

甲氯芬酯(meclofenoxate)100~200mg/次,3次/日,至少服一周。成人昏迷状态,250mg/次,每2小时肌内注射一次。

吡拉西坦(piracetam)0.4~0.8g/日,2~3次分服。

尼可刹米(nikethamide)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0.25~0.5g/次。必要时,每1~2小时重复一次,或与其他中枢兴奋药交替使用,直到可以“唤醒”患者而无肌震颤或抽搐。极量: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1.25g/次。

二甲弗林(dimefline)肌内注射8mg/次;静脉注射8~16mg/次,以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缓慢注射;重症患者16~32m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

盐酸山梗菜碱(lobeine hydrochloride)3~10mg/次,皮下或肌内注射。极量:20mg/次。

贝美格(bemegride)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每3~5分钟静脉滴注50mg,至病情改善或出现毒性症状为止。

“本章小结”

呼吸兴奋药可用于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抢救,但由于本类药物的安全范围小,易中毒引发惊厥,甚至导致死亡,故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用药剂量及给药时间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