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元帝国,叱咤风云所向无敌。可是他也残暴无比,所到之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这恐怕不是用英勇能够解释的。他马上得天下,却重用知识分子,所以坐稳了天下,他消灭了南宋却重用汉人,所以成就了他辉煌的历史地位。)
元朝的版图几乎囊括了半个欧洲,蒙古的铁蹄践踏过欧亚绝大部分土地,从铁木真出手,宋军抵抗,到蒙古人的大旗猎猎飘舞,所向披糜,忽必烈不但继续了其祖雄风,英勇好战,且把权力之杖越伸越远,西征、南下……
回顾历史,凡对权力有兴趣的人,不能不仔细看看忽必烈其人其事。
他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其版图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他革故鼎新,实行汉法,劝课农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首先让我们翻开他的个人简历:
姓名:忽必烈
生卒年:1215年——1294年
最得意的事:建立元朝
民族:蒙古
爱好:领兵打仗
特长:骑马射箭
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在位时间:1260年——1294年
理想描述:大有为于天下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9月2日,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之子,蒙哥之弟。
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四子拖雷曾临时担任监国,后由拖雷之兄窝阔台继汗位,即太宗。太宗死后,将汗位转给拖雷之子蒙哥,即宪宗。忽必烈则为藩王。
在太宗担任汗位时,忽必烈就已显露出与其他皇室子弟的不同之处,他经常同中原汉族士大夫、有识之士聚会联系,虚心向他们请教治国方略。在忽必烈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使得他的治国思想朝着不同于同辈皇子的方向发展。
汉儒刘秉忠曾对忽必烈提出了“以马上得到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大问题,这对忽必烈思想意识的转变具有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些汉儒幕僚的帮助,忽必烈不仅自己努力接受、学习汉文化,还要其他蒙古贵族跟着学。
公元1251年6月,忽必烈继承汗位。
由于蒙古军进入中原之初,进行了赤裸裸的直接抢掠,忽必烈所面临的漠南地区只是一片荒凉之地。到蒙哥继位前夕,汉地不治的情况就已经很严重,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为了逃避债务催逼,人们纷纷逃亡,使土地大量荒芜。
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革新措施,大大扭转了这种局面。
金朝时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在蒙古军入侵之后,忽必烈受封之初,当地居民已急剧下降。忽必烈决定以邢台为试点,派张耕、李简等人去邢台。革除贪暴、积极安民,不到数月,人口便增加了几十倍。忽必烈从邢台的治理效果中大有感触,更加器重文人,逐步委以重任。
另外,为了筹备进攻南宋的军粮、军费,忽必烈注意屯田;并在京兆设立交钞提举司,印发纸钞。这样,忽必烈逐渐控制了当时蒙古政权在中原汉地的相当部分的财权。
忽必烈的日益壮大,引起了哥哥蒙哥的疑虑。公元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刚打完仗,又患有脚疾,让他留在家中休息,而以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不久,蒙哥又突然决定亲征南宋。忽必烈处境十分不利!当时,忽必烈虽身为藩王,调动军马及粮饷的权力却都在大汗手里,因而断难与蒙哥一决雄雌。不得已,忽必烈听从了姚枢的建议,将妻子、儿女送去作人质,表示自己并无异志。随后,忽必烈又亲自谒见蒙哥,兄弟相见之下,蒙哥尴尬万分,终于消除疑虑。忽必烈以谦恭忍让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
蒙哥则亲率一队主力进入四川。8月,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遭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双方激战多日,蒙军受到重创,蒙哥被宋军炮石射中,死于军中。
这时,忽必烈正率领军队,越过淮河,准备强渡长江。不久,忽必烈接到异母弟弟末哥的急信,说蒙哥在合州死于军中,请他速速北返。
忽必烈思索再三,决定继续率兵强渡长江,把宋军守城鄂州团团围住。但由于城内宋军的拼命抵抗,蒙军久攻不下,双方对峙到12月。这时,忽必烈又接到妻子来信,告诉他其弟阿里不哥正在加紧策划,准备继承王位,请他务必北返。
1260年3月1日,忽必烈到达开平。4月,在众将领和部分蒙古贵族的帮助下,忽必烈自称奉蒙哥遗诏,抢先宣布登上了王位。
根据蒙古国的习俗,继承汗位必须在蒙古人的发祥地进行,必须有各系宗王参加,才算合法。而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后称上都)继承汗位,是有违蒙古人的传统习惯的。因此,他的行为引起了不少贵族诸王的不满。
特别是早在忽必烈南征未回时,其皇弟阿里不哥就已经拉拢一些人在策划夺取王位。当阿里不哥听到忽必烈自立为王以后,也于公元1260年5月在阿尔泰山的驻守之所,宣布继承王位,与忽必烈相对抗,从而引起了长达4年多的内乱。
公元1261年9月,阿里不哥经过一番休整,假意归顺忽必烈,带领部队前往和林。等到达和林后,他采取袭击战的方式,击败忽必烈所属的也先哥部,随之占领和林,接着又挥师南下。
忽必烈赶忙命令张柔、严忠嗣、张宏等七部汉军,与阿里不哥军大战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双方激战数日,难分胜负。至冬,阿里不哥率部北撤,忽必烈部南返。第二年春天,阿里不哥带部队进驻阿力麻里地区。
由于阿里不哥治军不严,纵兵烧杀抢掠,内部将领互不团结,闹得军队日衰。公元1264年春天,阿里不哥部又闹起饥荒,民怨沸腾,兵士四处逃散。阿里不哥被迫无奈,于当年7月归降忽必烈,不久后因病死去。
虽然阿里不哥被打败了,但对忽必烈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蒙古族内部阿里不哥的对抗,还有中原汉族军阀李璟的叛乱。
尽管忽必烈对李璟采取拉拢收买的办法,可李璟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打得正紧,于公元1262年2月3日,公开举行叛乱。忽必烈立即命诸王合必赤总督诸路军马,讨伐李璟。数月之后,李璟无计可施,便投大明湖自尽,由于水浅未能淹死,被蒙军抓获,随被斩杀。李璟的叛乱被平息了。
忽必烈在平定了内乱之后,又开始进行了对南宋的战争,决心统一全国。
这时,偏安在江南的南宋朝廷,已彻底腐败。宋理宗赵昀不理政事,阎妃受宠乱政,与宦官董宋臣狼狈为奸。他的后继者宋度宗赵基、恭宗赵显,更是昏庸无能,横征暴敛,使江南老百姓受尽了苦难。
公元1267年,忽必烈以南宋当局扣留信使为借口,命阿术为主帅,举兵大规模进攻南宋。他采取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江、汉之间的军事重镇襄、樊两城。公元1271年5月,又令四川等地军队,水陆并进,包围襄、樊。宋军多次向临安求援,但贾似道隐匿军情,不派援军。襄、樊两城军民奋勇抵抗,坚守城池。忽必烈久攻不下,便采取张弘范之计,先切断襄、樊两城水上联系,又集中力量先攻陷樊城,襄城守将荆湖都统吕文焕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忽必烈。
到公元1276年正月,在强大的蒙军面前,谢太后、宋恭帝赵显只好投降了忽必烈,南宋随之灭亡。随着南宋的灭亡,一个规模空前、全国一统的封建王朝,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原数百年的混乱从此结束。
点评:
忽必烈是早期蒙古贵族中比较能接纳中原汉族文化者,他尊重儒学、佛教,也乐于模仿前代汉人王朝的制度。但作为世界性的蒙古帝国中的一份子,作为游牧民族统治阶层的代表,他同历代中国皇帝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他不是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巩固中国的统治体系上,而是更具开放的精神,也对开拓传统中国疆域以外的土地有着更大的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