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虽然武将出身,却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夫,而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除了需要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外,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赵匡胤吸取先代的统治经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统治百姓。比如,他登基之后下令制止符命迷信,反对元象图谶。因为这一类的胡谈,可能会教唆出一些图谋不轨的野心家来。
其实,赵匡胤自己就是这样发迹的。他曾流浪于市井,赌博斗殴,无所事事。一次,他了一个庙宇,碰见香案上有占卜吉凶命运的竹茭,他一边祷告,一边抛掷竹茭,第一次问的是可否当个小校,可连问几次,终是不吉;又问可否当个节度使,仍是不吉;他有些气愤,壮着胆子问能否当个天子,不料竹茭一下现出吉兆。从此,他在心中立下了要当皇帝的宏愿,现在他果真当了皇帝,心想天下难保不会有像他当年一样的人。
因此,赵匡胤在即位之后,严令禁止谶书、符命之谈。
他还专门颁布诏令:“禁元象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于家,有者并送官。”如有违者,处以极刑。曾做过通事舍人的宋惟忠,就因“私习天文,妖言利害”被杀了头。为了制止这一类东西在民间流行,宋太祖命人大量收购旧的图谶,组织一帮人将内容故意删乱颠倒,胡乱掺杂,抄写了约100本伪本,流放于民间,因此引起民间伪本流行,难辨真假,从而达到破坏人们信仰的目的。
宋太祖的另一文化统治策略是重振儒学,恢复纲常名教。
五代时期天下混乱,君臣之道破废,父子之道不讲。因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宋太祖又开始极力提倡儒学,用等级名分的封建纲常来统治臣民。
为了倡导儒学,他命人在国子监和祠宇内,修饰“先贤十哲”,绘画“先贤”、“先儒”肖像,让学子后人顶礼膜拜,他还亲自为孔子、颜回做像赞。他教育大臣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意思就是要武将克服骄悍之气,学会以文雅治天下。同时,由于佛教可以使百姓忍受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以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享受幸福,宋太祖一改周世宗反佛的政策,开始提倡佛教。他亲自到京城中的佛寺,如大相国寺、开宝寺中礼佛,以示尊崇。于是,天下信佛者日渐繁盛,僧尼人数大大增多。
点评:
赵匡胤的伟大之处除了结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体上统一了汉族地区外,还在于他生长于残酷血腥的五代乱世,却开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在于他成长于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却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文人文化蓬勃发展的氛围。但他使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卫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