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新解
11183000000051

第51章 亡国之后方知痛

971年大宋灭掉南汉后,李煜知道南唐的灭亡之日为时不远,现在不是能不能保住南唐的问题,而是南唐尚能苟延残喘多长时间的问题。

李煜不奉行军事救国的路线,认为那将导致无谓的流血牺牲,仍难以改变南唐覆亡的命定结局,既然迟早要灭亡,何不让灭亡来的平静些呢?即使通过强力抗争能够改变南唐政权的命运,战争将毫无疑问的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不就是为了夺得天下吗?我不希罕这个,有着另外的追求,你想要就让给你吧!所以,他根本不想准挣扎,为了表示不对抗大宋,竟然屈辱的对大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李煜很怕死,这是真的,大部分都是如此,何况他知道享乐的滋味,更加留恋人世的生活。李煜上表给宋太祖赵匡胤,说要原来叫“南唐国主”,现在改为“江南国主”,然后把政权降格,他的命令不称“诏”,而是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叫法,将“省”降格为“府”,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此时的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有着强大的物质资源,如果李煜能够励精图治,南唐肯定会有起色的,而不可能发生后来的“北宋发兵进攻,南唐仅仅抵抗一年多”的惨痛结局。何况,对大宋称臣是要付出代价的,南唐每年都要向大宋进贡大批财物,面对宋朝的压力,他逆来顺受,苟且偷安,妄想拖延。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南唐灭亡的命运。

宋太祖赵匡胤胸怀天下,志在四方,他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当然不允许任何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此前,他之所以接受南唐称臣,是因为适应策略上的考虑,当时机成熟后,他会回头收拾南唐政权的。

开宝七年(974)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知道请去就回不来了,就推说有病,没有去。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李煜率文武百官和家眷走出皇宫,向以曹彬为代表的大宋政权投降,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都赤着膊出来投降,这下可好,赤膊上阵在这里变了味,还不如直截了当的挑白旗呢。

当年腊月,李煜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

因为李煜曾经对大宋称臣,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宋太祖赵匡胤给了他一个公职,封其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违命侯的头衔很有意思,分明是说:如果你当初乖乖的来到开封,就不会以低贱的俘虏身份来到这里了,你李煜虽然向我大宋称臣,比较识时务,但还不够,否则怎么需要动用大宋军队呢。身为一国君主,却不愿意励精图治,整日寻欢作乐,却想着保留现状,何其悲哀!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失去了自由,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甚至还要忍受诸多羞辱。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这家伙在历史上的名声很烂,特别是个人私生活上,很不检点,为此曾挨过哥哥的数落和批评。但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已经禀性难改了,他早就听说过大周后和小周后,而如今小周后就在开封,无论如何要见识见识。史书记载说,赵光义多次以公务的名义,派人把小周召来,强留小周后于自己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哭哭啼啼。其间发生了什么,相信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李煜当然也不例外,自己被带了绿帽子,这是难以接受的。

于是,伤感和沉痛成为他日常情感的主题。

点评:

人在知道后悔的时候,往往也是不可救药的时候。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再多的悔恨,也已经于事无补了。当李煜被软禁在大宋朝的牢笼里,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时,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