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示: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可是他真的是为玄武门之变中自己的错误忏悔才处处严厉要求自己吗?他早年励精图治,却为何善始不能善终?)
论出身,贵族公子,搁现在就是钻石王老五!
论长相,龙凤之资,天日之表,搁现在就是帅哥一个!
论才学,治国之才不用说,单是那手“飞白”,搁现在混一书法家头衔还是没有问题的;
论头衔,著名的有秦王、天策上将、大唐皇帝,这还不算上什么京兆尹等长的让我实在念不下去的官名,哪一个不是大权在握?
论痴情,在古代可以娶妾,三宫六院的,显得花心了点,但对长孙还真是够意思,生前几乎言听计从(除了要求简葬和削弱无忌权力两个要求外),死后还要筑高台眺望。可以说,是一个很重感情的男人。
综上所述,李世民千古一帝的美名绝对不是凭空得来的。
先看一下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简历:
姓名:李世民
生卒年:599年——649年
出生地: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
出生地:陕西武功
享年:52岁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
继位人:儿子高宗李治
最得意:开创贞观盛世
最失意:发动政变才取得皇位
最不幸:误食金丹而死
最痛心:长孙皇后之死
最擅长:骑射、书法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历经战乱、事变、图治、拓疆,从李氏家族的影子下突围而出,感召天下,一步步达到他所渴望的基业的峰巅。
他的业绩流传至今,固然有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史家、民间艺人的夸大矫饰之处,但确非虚誉。李世民成就大业,有其时世、机遇和禀赋的调和生成作用,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自我解剖”,而且如此不留情面。近乎“完人”的李世民,坚忍耐苦,时时调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是个具有历史意识又富有现实感的帝王。
晚年虽有独断、自负和糜费的毛病,却没有走到损害他的业绩和形象的地步。他的易怒冲动的天性受制于理智之轭,“从谏如流”、体察民意又不失帝王的威严和草创者的英雄气概。即使依照今人的标准,许多人也会觉得他的人格力量贯穿了一切时代,正如莎士比亚的文本力量越超古今一般。李世民能臻于此境,全在于他的禀性中固有的力量,隐含在他身上的意志力,特别是他独具一格的“反思”和“内省”的潜质。
点评: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一出场,就仿佛一颗耀眼的星辰划过黑暗的天空,给众人以夺目的光亮!他与亚历山大、奥古斯都、彼得大帝一样,面对当时混沌未分的局面,身手不凡,处事缜密,既雄强又精细,既大气又敏锐,并且有一种天下归心的个人魅力。
玄武门前,那场刻骨铭心的兵变
玄武门,一个普普通通的城门,因为李世民发动的那场兵变而名扬天下。
这场兵变,也是李世民人生的转换点。使他从一个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统帅,最终成为一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
公元621年,李世民由于战胜了窦建德和王世充而声誉骤增,他的父亲高祖李渊一夜之间把他提到了十分显赫的地位,同时也使他处于颇为危险的境地。
当时,李世民头脑并不清醒,虚荣心开始迅速膨胀。他离开府洛阳之后,就着手“组阁”(起码他的兄弟们嗅出了这种味道),文武官员多达50人,并设立了文学馆。这无异于提醒包括太子建成在内的天下人,世民有登上金銮盔宝座的图谋。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阴历六月初三,李世民谎奏说太子建成和另一位兄弟李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立即对此事进行查验。次日早,高祖的一个妃嫔把李世民对他们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他们便决定不去朝廷而径直去见皇帝辩白求情,因此打马直奔皇宫。
此时,李世民正率领12名心腹部署在他已控制的玄武门附近,建成被世民当场射死,元吉则为世民的军官尉迟敬德所杀。李世民用这一戏剧性的手法告诉他的父亲:唐廷内的潮流变了,他现在完全控制了局势。
李世民又一次获胜了,这次不是胜在疆场,亦非宫闱,而是禁军驻扎的要道;不是与敌人厮杀而是家族骨肉相残,他沾的不是对手而是兄弟的血。
当然,李世民并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个英武又敏感的人。杀兄之事发生后,其心态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既为除掉隐患而感到快意,又因自相残杀而愧疚无期。他在日后脱颖而出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而这种愧疚和自责,以及一辈子都想摆脱阴影的愿望,竟可以化为如此巨大的冲动:做一个英明的君主,尽善尽美地料理一切事务。
这种救赎的意念压倒了一切,正如基督教义中的原罪之说,在后世为平等的契约社会学说铺平了道路。在李世民的潜意识深处,埋下的是一种永无宁日的忏悔负罪之感。因此,我们在史书中见到他处处制约自己,以免横生骄逸,粉身碎骨。
事实上,李世民的反省和勤勉有时达到自虐的地步。
他时常检点自己,显得非常谦虚,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他处理的政务过于繁重,几乎是事必躬亲。他的充沛精力不仅用在军事和政务上,而且花在讨论义理上,招杜如晦等18人为学士,轮流值班以随时与他应对;理朝时大臣时常与之争论,依照传统的眼光看,有的简直是“多嘴多舌”。更有在朝廷上顶撞的、论辩的、讥讽的,甚为令人不安,但李世民时常一笑了之,并不责备。即使听了一些无理取闹的话,他也只是悻悻然退朝回宫。
在我们看来,他倾注全力治国不仅仅在于有精力过人的条件,还因为他心有隐痛。他的动力是双重的:作人杰的强烈愿望和玄武门之变阴影造成的巨大压力。在生命鼎盛时期,他做的事几乎涉及了文治武功的一切方面,再多再烦的事务也压不垮他。面对堆积如山的谏书,他竟将它们粘在寝室墙上,以便能对它们审查和考虑,直到深夜。
点评:
我们不应当否认后世对太宗的偶像化作用,但他毕竟影响深远,激励了忽必烈汗、乾隆皇帝和日本的德川家康等各种各样的统治者,在民间留下了醇如好酒般的佳话。李世民一生摇晃在神人、君臣、文武之间,他既乐此不疲,也出于无奈。
他既炫耀又本色,既攻击又守卫,既具号召力又极富内省沉思精神。如果他是个偶像的话,时至今日,我们在切入他人性中最深的剖面时,仿佛也能听到他在玄武门喋血后发自心灵深处的搏斗和动人心魄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