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王新解
11183000000027

第27章 刚柔相济,治国有道

刘秀原本是一介书生,没有太大的野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如果没有当时的战乱,他也就是一个乡间的“小知识分子”。但世事就是这么奇怪,一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偏偏成了君临天下的一国之主。

不过,刘秀登基时,面临的却是一个连年战乱留下来的烂摊子。当时割据诸雄、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动荡、百姓流离……他是如何将这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治理成为一个“光武中兴”的好社会的呢?

这还要从他的个人修养、政治才能上说起。

刘秀身上,有一种非常典型的超然气质,金银财宝和美色对他都不起任何作用。最初起兵的时候,军中战马不足,很多军官为了争抢坐骑抬高身份而发生争执。而刘秀却对此毫不在乎,他是首领的弟弟,照理来说,再缺也要给他一匹马,他却主动将马让给其他军官,自己一直骑着起兵前卖谷所用的一头牛。直到后来棘阳大捷,他才有了第一匹很不起眼的战马。

因此,刘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牛背”而非马背上开国的皇帝。

刘秀登基后,回到故土和父老乡亲们共饮时,一位伯母高兴地说:“你小的时候诚实谨慎,不善交际,唯以柔顺待人,真没想到今天竟然成就了如此大的事业!”

刘秀笑着回答道:“我治理天下,也要实行柔道。”

刘秀实行柔和之道来治理国家,一是体现在妥善安置功臣上。刘秀称帝后,偃武修文,“退功臣而进文吏”,十分妥善地优待安置了功臣,较快稳定了东汉初年的社会。

二是体现在勇于改过、纳谏上。刘秀大力网罗、任用有德才气节的文吏,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并宽宏大量,知过能改,勇于纳谏。刘秀一次召见大臣宋弘,谈话之间,眼睛不住瞟向屏风上的美女画像。宋弘看见了,便神色庄重、态度严肃地说:“我没有见过喜欢道德能象喜欢美女的人。”刘秀满脸通红,立即命令撤去这个屏风。

刘秀以柔道治国还表现在他对忠于职守而敢于犯颜者不但能包容,甚至还大加赞赏表彰,鼓励坚持正义。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府中护卫赵彪杀人。洛阳县令董宣,坚持正义、维护国法,将赵彪处死。湖阳公主大怒,上殿告诉光武帝,要斩董宣。董宣据理分辩后碰柱以示不服,刘秀改让他向公主磕头认错了事。可是,董宣直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刘秀命令武士强制董宣磕头,董宣挺直脖子就是不屈从。刘秀不但不加罪,却十分欣赏,赞誉他为“强项令”,并赏给他30万钱。从此,京师权贵因害怕董宣这样公正执法的官吏而不敢违法乱纪。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御群臣,较好地协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能群策群力把兴利除弊的事情全办得很好,稳固了东汉政权的基础。

刘秀还深知繁琐的法律政令会招致人民怨恨,所以平定黄河以北诸郡县后,及时到各地宣布恢复汉朝法令、废除王莽“苛政”,立即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出现了“吏人喜悦,先持牛、酒迎劳”的动人场面。刘秀晚年,仍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处理国家大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夜分方寐”。皇太子见此,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健康,刘秀回答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刘秀从思想上,取百家之长,特别是对老庄的“无为而治”他是很感兴趣的。纵观光武时期的政策,最大的特点是“以柔道行之”,这是刘秀治理国家的一大特色。表面上的“无为”实际上最大的“有为”。表面上的“柔”实际上是“刚柔相济”。

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为:

经济上,减轻赋税、解放奴婢。光武时期,提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光武时期经常颁布诏书,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笃、癃、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这样就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解放奴婢,实际上是把劳动力从豪强地主的私人劳动力,变成了封建国家的国家劳动力。特别是诏书中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尊重奴婢的人格,提高奴婢的地位,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精简地方机构,废除地方兵权,把大权紧紧地掌握在中枢机构之中。真正做到军令政令的统一。

开国初期,刘秀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军事上,精简军队,尽量减少武力征伐。东汉王朝是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刘秀认识到“武”的本质含义是“止戈”,就是避免战争。建国初期除非不得已,尽量不用兵,一则减轻臣民负担,二则削弱战争时期高级将领的兵权。他将许多地方部队解散,禁止过去的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在位三十三年期间,没有大的对内对外战争。这种相对的和平时期,使社会经济大大地向前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出现了相对繁荣的景象。

在吏治方面,合理安排功臣,限制特权阶层。他对开国功臣实行的是比较开明的政策“生活上高标准,政务上给一定的权力,军事上,给一定的荣誉”因为大多开国功臣都属于西汉末年的豪强地主出身,他们都有自己的庄园与领地。与刘秀一起打江山的“云台二十八将”大都善始善终。对于具有特权的皇亲外戚,已经刘秀也多加限制。

在教育方面,推行儒学,提倡教化为先。

在社会习俗方面,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在治理官吏方面,倡廉惩贪,严惩贪官。

刘秀一生六十三年,做皇帝近四十年,在开国帝王中属于为政较长者,他成就了“光武中兴”的好局面,与他奉行的务实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他们的丰富的从政经验密不可分,纵观历史,他属于一个比较低调的开国统治者,但他是成功的,他为后世执政者留下了很好的经验。

所以,刘秀得到历史上“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的好评。

点评:

生活简朴,不事浮华他“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屡次拒绝群臣“封禅泰山”的进谏,直到死前一年,才带领百官,登封泰山。针对秦始皇开始形成并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风,他还屡次下诏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这么躬行实践的。

他用宽厚仁慈之心来团结群众,以超常的德行使远方的人才慕名而来。因此,窦融闻听他的名声就如影随形般地追随他,马援第一次见面就赞叹他的英明。象虞舜一样,有使九代人亲密和睦的声誉;象羲皇一样,有高尚纯朴的品质。他谦虚地听取下属的意见有如周公一样不辞劳苦,留心事务象计时的仪表一样勤快。所以论功劳,他的业绩非同导常;论尊高,他的事迹不同凡响;论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论品行,没有不光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