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人体工程学与建筑环境设计
11182100000026

第26章 4 行为的多样性与环境的多样性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的表现和空间状态的推移称之为环境行为。

行为是多样的,有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商业行为、人际行为、娱乐行为、防卫行为、宗教行为、劳动行为、餐饮行为、体育行为、观展行为、恋爱行为、犯罪行为等等。在此我们着重介绍建筑环境行为。不同环境的刺激作用、人类自身不同的需求、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所表现出的环境行为是不相同的。

原始人为躲避风、雨等自然侵害而寻找栖身的巢穴,这就是最原始的居住行为;进入文明社会后,人对居住场所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为了满足餐饮要求,表现出炊事行为,设置了厨房和餐厅;为满足人际交往需要,则表现出接待行为,设置了起居室;为满足休息的要求,表现出小憩和睡眠行为,设置了休息室和卧室;为满足卫生要求,表现出盥洗行为,设置了卫生间和盥洗室,如此等等,这就构成了文明社会里人类居住行为所要求的居住环境。

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为了得到各自需要的物品,出现了以物易物的行为,于是在双方便利的地方发生了交易。这个地方就是最原始的商业点。易物的人多了,除了交易点,还共同确定了交易时间,这便形成了集市。物品多了就要储存,于是就盖了房子,这就是早期的商店。很多商店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商业街。许多商业街就构成了商业区。这就是最简单的商业行为所产生的商业环境。

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不仅要避免自然环境的侵害,还要防止社会环境中人为的伤害,就表现出防卫行为,于是就在个人空间和领域内设置了防卫设施,如围墙、院落、城堡等。

人类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不甚了解,或对某些事物或个人的崇拜,便产生了信仰,并将某种信仰人格化,塑造了偶像,表现出宗教行为,于是就建立了寺庙、教堂等。

由于社会的影响或自我需要的加强,人们对已建成的环境不能满足,于是表现出对建成环境的改造行为,表现出对原有环境的改造和装修活动。

丹麦建筑师杨·盖尔(Jan Gehl)在他1971年发表的《交往与空间》(Life Betw een Buildings)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指出每一种活动类型对物质环境的要求也大不相同。

必要性活动:包括了日常生活中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环境构成的影响。所以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这种活动是指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及坐下来晒太阳等。这些活动只有在户外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所以特别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条件。

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以及五花八门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产生于各种各样的场合,如住所、公共建筑、工作场所等等。因而,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

以上三种活动是以一种交织融会的模式发生的,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环境变得富有生气和魅力。由于人的行为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多样的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