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与儿童早期发展
11180300000016

第16章 言语发展所需条件

一、正常发育的大脑

言语获得要具有正常发育的大脑,拥有健康发育的大脑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物质前提。“狼孩”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由狼母亲养育的女孩。当时,1个大约为8岁,叫KamMa,一个为1岁半,叫Amala。她们用四肢爬行,膝上有硬皮,牙齿尖锐,用鼻子嗅食物,嘴巴接触盘子吃东西,用舌头喝水,喜吃生肉,晚上到处搜索、嗥叫,夜晚蜷曲着睡在地上。KamMa 10岁时进入人类生活环境后的4年中,经过研究者耐心的训练,学会了说几个字,但没有获得正常的言语能力。世界上大约发现过30个这样的狼孩儿,对他们施以语言训练的结果类似,他们都未能学会或恢复言语能力(Gleitman,1981)。布朗(R。Brown)的报告指出,在生活护理和营养条件严重被剥夺的情况下,她们的身体、心理受到极大损害,脑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从小没有生活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是阻碍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与大脑进化同步获得的。通俗地说,大脑好比一架机器,语言材料输入到大脑机器中,经过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加工,产生语言产品。如果机器受到损伤,不能正常运转,自然不能产生合格产品,甚至无产品可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常发育的大脑是语言发展的基本保证。与狼孩儿不同,儿童多生活在正常的人类生活环境中,但婴儿早期营养严重不足亦会影响脑细胞及细胞联结数量和质量的生长,对婴儿智能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不良影响,对语言发展的作用也是同样的。

二、正常的语言环境

言语的获得需要有正常的语言环境。婴儿的大脑机器的加工材料是通过与成人之间的“听—说”联系中得到的。正常的成人—婴儿言语交流是语言材料的来源。

单纯生活在由聋哑父母组成的家庭中的听觉和大脑器官均正常的婴儿,在无声环境里不可能产生有声语言,但是他们可以学得手势语。他们在表达自身状态、愿望、要求和命令的过程中,获得了以动作——最终集中在手势上的交流思想的能力。手势语的结构与获得过程与口语是类似的。不同动作与口语中口腔、舌、唇等部位的动作在构成词中具有同样的作用。手势具有词义,按手势词组成句子。而且,婴儿在学习中也同样首先是单词句、双词句,以后才是完整句。聋哑儿学习手势语的过程说明,在语言发展中,当“听—说”渠道受到阻碍时,依赖手势形成了一种代替的语言系统。由此可见,语言发展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然而,缺少了聋哑人际间的手势语交流的环境,手势语的掌握也是不可能的。戈尔丁·梅多研究的自生手势语婴儿,在他们的聋哑父母未给他们提供任何手势语交流环境时,他们完全没有言语能力。与此相反,在美国加州发现,Isabella生活在人为的隔离环境里,从小被剥夺了与人接触的机会。母亲是聋哑人,父亲脾气暴躁,无人同她说话。Isabella被发现时已6岁,不会说话,智力相当于2岁的水平。经过一年的语言训练,她学会了说话,智力发育达到正常水平。这是一个言语能力得到恢复的成功案例。但是,14岁时被发现的Genie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结果。Genie从20个月起被捆在椅子上,时常挨打。她不会说话,只会嗥叫。经过训练,她学会了不少词,并能表达有主题的句子。但她的表达能力比更小的儿童还要差,她不会用冠词、代名词、助动词。表明她获得了语言的基础,但未达到语言的精确化水平。

从Isabella和Genie的案例中发现,当她们脱离了无声世界,进入语言环境之后,言语能力即得到了发展。尤其是Isabella的例子说明,她的智力和语言均得到了正常的发展。那么,为什么Ge-nie没有得到与Isabella同样的效果呢?语言学研究一致认为,有一个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大致在从初生到12岁。在此期间,语言剥夺与言语缺陷可以经过训练而得到某些补偿,其程度要视缺陷的程度和年龄而定。

这些生长在异常环境中的婴儿语言发展的经历告诉我们,父母和护理人员对婴儿热情地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多么重要,而图书、图片等是婴儿很好的语言环境之一。

三、模仿的作用

模仿在言语获得中有一定的作用。语言虽然是人类天性,语言环境仍是言语掌握的必要条件。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婴儿的“听—说”系统。在人际交往中,在婴儿最初自发发音的基础上,在婴儿的感觉—运动操作中,通过生活活动和游戏提供一定参照物的情况下,婴儿会模仿成人的语音和词语,并经常受到成人的鼓励、重复与强化。这种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如果受到敏感而热情的父母的特别关注和有意教导,婴儿的模仿行为在生理成熟的条件下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婴儿的模仿有4种形式:①即时的、完全的模仿;②即时的、不完全的模仿;③延迟模仿——非即时的、过一段时间对原型句复述出来;④选择性模仿——以原型句结构在新的情境中应用于新的内容。如,对2岁婴儿教以“这是红的,不是绿的”这样的句型,以后他会说“这是叔叔,不是爸爸。”

成人的话语无论是对婴儿说的或成人之间的交谈,都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即时模仿发生得较早、较少,选择性模仿在1岁半到2岁后发生得较多。语言模仿受婴儿已掌握的语法水平和语言技能的限制。如教给婴儿“这不是火车,是汽车”,婴儿说“不是火车”,或说“是汽车”。这是因为,这时复合句对他尚力所不及。教婴儿学话要以他们能理解为基础,对不理解的语句的模仿,如背诵古诗,至少在当时来说,只是鹦鹉学舌,不能说是真正的语言。

婴儿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创造必须以一定的范型为基础,它是对已有范型的概括和新的组合。新的句子既是新颖的又是以模仿到的范型为基础的。因此,选择性模仿可能是语言获得的重要模式。父母与孩子开始早期阅读,使孩子在一开始就接触到规范性的语言,孩子通过模仿,对他今后语言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言语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认知的发展。首先,婴儿句法结构是在感知—运动活动中出现的。早期婴儿的动作是不区分动作者、动作和动作对象的未分化的整体。只有在运动操作中区分出“猫猫吃饭”和“猫猫睡觉”的不同动作,或“猫猫吃饭”和“小羊吃饭”的不同动作者,或“猫猫吃鱼”和“小羊吃饭”的不同对象等实践中,婴儿运用句法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才能在无数句子中出现。

其次,语词标示的客体从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掌握这些语词的前提。在婴儿早期,客体是与环境混为一体而被婴儿所感知的,对客体的细节、属性或状态的认知更是如此。例如,对颜色的标定只有在把颜色从客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认知的对象时才有可能。又如,婴儿在还不能区分情境细节和不能理解某些话语使用的场合时,词语使用不当是经常发生的。例如,当婴儿拿巧克力给人吃时,竟然边给边说“谢谢”、“不客气”,给自己时也会先说“谢谢”,再说“不客气”,然后吃巧克力。2岁婴儿这样做时显得很高兴,因为他在参与与人的交往。然而话语应用的场合却是不合适的。

然而,词语或句子本质上就是概括的。在婴儿掌握和运用双词句和三词句的过程中,词语和语句标定的客体和事物的含义也有助于婴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以语词、语句伴随的实际操作比没有言语伴随更能促进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彼此依赖和互相促进的。

我们认为,婴儿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的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说存在着某种人类的“语言获得装置”的话,也绝非是天生的。现成的语法规则系统,只能是人类独有的、高度组织起来的大脑的分析、综合功能。不具备这样的大脑,即使经过长期精心设计的强化依随的训练,如马戏团的狗、猴子等动物,充其量也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词汇和句子结构,终不能达到人类3岁婴儿的水平。但仅仅具有这样一个有特殊功能的大脑,而没有和社会环境的交往,没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也不可能获得语言。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语言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教育,这离不开环境的刺激。

综上所述,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外在环境是必需的。婴儿言语发展的正常环境是指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包括在母亲、父亲或其他亲人或护理人的抚育中——与成人的言语交往的动力过程。这种成人—婴儿的言语相互作用过程,是在对婴儿的生存抚育情境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在父母们极为热情地与他们的小宝宝“交谈”中自发地发生的。这种言语交谈,从语音开始,实际上从婴儿出生就出现了。同时,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护理和教导。为了给婴儿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父母应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陪伴他们,宁可节省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也要陪伴他们玩耍,施以语言示范,与他们共享他们在玩耍获得成功和话语有所进步时的欢乐。成人对婴儿快乐的共享是对认知活动和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和最优的反馈和强化,快乐的氛围是婴儿心理成长的最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