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玩一个心理学游戏
11179700000022

第22章 焦虑感源自哪里

让生活失去笑声的不是挫折,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的心灵,没有谁的心情永远轻松愉快,调节自己,转换心情,从“心”开始。

人这一辈子靠什么活着?那就是心态!人活的就一种心态,心态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过得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本辑将引领你认识心态,了解情绪,进而让自己做好心态调节,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当你用好心态对待事物时,幸福会随着你的好心态出现在你的身旁。本辑将带领你一起找到真正能够平衡自己心态的真是秘密。

烦躁、焦急……这一系列的社会通病困扰着我们很多人,然而,我们为什么不再心平气和,我们为什么会远离安静?

1.你有神经衰弱的倾向吗?

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神经衰弱的症状,通过下面的测试你就能知道结果了。

请对下面的问题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1.一星期中,你至少有两天觉得精神饱满、身心舒畅。

A。是B。否C。都不是

2.已经睡了八小时甚至更多,仍感精神不振。

A。是B。否C。都不是

3.精神不振,但找不到生理上的原因。

A。是B。否C。都不是

4.以下症状中有哪几项是你经常经历的?

头痛,头晕,呼吸不畅,心慌心悸,眼花,消化不良,便秘,习惯性腹泻,精神紧张,四肢乏力,长期失眠,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A。8项以上B。4~7项C。3项以下

5.身体不适时,你是否向他人倾诉?

A。时常B。偶尔C。从不

6.你周围的人是否重视你的存在?

A。非常重视B。重视C。不重视

分数分配

1.第1题选A;2、3题选B;4、5题选C;6题选A,以上各得1分。

2.第1题选B;2、3题选A;4、5、6题选B,以上各得2分。

3.第1、2、3题选C;4、5题选A;6题选C,以上各得3分。

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得分分析

1.0~7分,你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2.8~11分,你已经有神经衰弱的倾向了,应该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方式。

3.12~15分,你已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应重视自身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医生。

2.你有焦虑倾向吗?

下列每一种描述有四个等级,分别是:A很少有、B有时会、C经常有、D绝大多数时间是。

状态描述ABCD

1.老板对你一笑,你回家后分析足足一小时,怀疑他别有用心。

2.同事说他把刚发的工资弄丢了,你很担心他怀疑小偷是你。

3.各种传媒大炒世界末日之际,你已经买好了救命用的各种储备。

4.不常看恐怖片,但总觉得看见自己被人大卸八块,不过不痛。

5.阳光明媚的清晨,你却觉得今天一定会倒霉。

6.季节没有到隆冬,你却时时感到四肢发抖、手指发颤。

7.坐在办公室里觉得头痛、背也痛,好像刚刚踢完一场足球。

8.晚上从不会通宵打麻将,白天却一样呵欠连天,四肢无力。

9.似乎屁股上有刺,总是坐不下来,心里一团糟。

10.明明是坐电梯上楼,却突然觉得心跳加快。

11.小学时你曾因同桌向你笑而眩晕过一次,现在却经常发生。

12.频繁叹气,并非心情不好,而是觉得缺氧、胸闷。

13.睡觉时觉得床上有小蚂蚁,因为手指、脚趾会一阵刺痛发麻。

14.不常吃生猛海鲜,胃还是经常会痛,还会拉肚子。

15.正在逛街时突然想扶着墙,因为觉得自己要昏倒。

16.不愿与人握手,手总是很湿。

17.没多喝水却总要频繁去厕所。

18.并没有人向你暗送秋波,你却觉得双颊发烫,脸色发红。

19.躺在床上总是睡不着。

20.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吓醒:该死的,又做噩梦。

分数分配

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D得4分。

将总分乘以1.25,4舍5入取整数即为你的最后得分。

得分分析

分数很低吗?恭喜你,你一点都不焦虑;有点高?50分?没关系,你需要放松一下了;就算超过50分,也不用太担心,去看看心理医生会很快没事的。

3.你有忧郁症倾向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感到不快活,比如失去了亲人、做错了事情、遭到领导的批评,甚至是夫妻间吵架拌嘴,这时往往会感到失落和无助,自责或内疚,因而情绪低落、沮丧。这就是抑郁。

与一般的悲伤反应不同,抑郁比悲伤,也比痛苦、羞愧、自责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和持久,给人带来的影响更深重。抑郁是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可以说人的一生总有某段或长或短的时间生活在抑郁之中。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果能进行调节,积极面对所遭遇的现实和处境,接受丧失与悲伤的现实,就有可能克服抑郁情绪,重新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

遗憾的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积极调节心态,长期(一般在三个月以上)笼罩在抑郁的阴影下无力自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时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

近年的医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心灵的感冒”。

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D·Burns博士曾设计出一套忧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症清单(BDC)”。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存在着抑郁症,且省去你不少用于诊断的费用。

状态描述:没有,轻度,中度,严重。

1.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2.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3.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9.丧失动机: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1.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不振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2.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3.丧失性欲: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

14.臆想症: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15.自杀冲动:你是否认为生存没有价值,或生不如死?

分数分配

“没有”——0分;

“轻度”——1分;

“中度”——2分;

“严重”——3分。

得分分析

测试完之后,请算出你的总分并评出你的忧郁程度:

1.如果你的总分在0~4分之间,那你就没有抑郁症。

2.如果你的总分在5~10分之间,你偶尔有抑郁情绪。

3.如果你的总分在11~20分之间,你患有轻度抑郁症。

4.如果你的总分在21~30分之间,你患有中度抑郁症。

5.如果你的总分在31~45分之间,那你就有严重的抑郁症并需要立即接受治疗。

4.你有恐怖症倾向吗?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怖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患者神志清晰,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仍反复出现恐怖情绪,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

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例如人们对黑暗、僻静处、高空环境、毒蛇猛兽都可能产生恐惧性回避反应。儿童、女性、胆小者和某些心理缺陷者,恐惧心理尤为明显。恐怖症患者呈现异常的、强烈的恐惧和紧张不安,假若不予治疗,症状越来越重,恐怖对象和内容有泛化倾向,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这是一个五岁小女孩的梦。小女孩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走着,但就在小女孩采摘开在路旁的蒲公英时,母亲却逐渐愈走愈远。小女孩急急忙忙想追上母亲,但不知道为什么双脚却不听使唤。于是小女孩大声叫:“妈妈、妈妈!”请问你认为在梦中的这位母亲会有什么反应呢?

A。没注意到小女孩的叫声,继续愈走愈远。

B。立刻回头,跑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它的头。

C。停下脚步,并回头向小女孩挥手,示意她“快点过来”。

选择分析

1.选A的人,倾向广场恐怖症。在潜意识里对分离感到不安。或许你的幼年期断奶断得比较早,导致对于离开心爱的东西会感到恐惧。由于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独,因此,一旦置身于空旷的地方,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和不安。相信只要找到一位能够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心的恋人,应该就不会再对广场感到恐惧。

2.选B的人,正好相反,有密室恐怖症的倾向。此答案显示在幼年时期受到过母亲过分的保护。受到母亲过分的疼爱虽然不错,但相对地却丧失了主体性。因此,你心理上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亲控制。此种窒息感便以密室恐怖的形态出现。建议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以取回自己的主体性。

3.选C的人,是属于正常的人。和母亲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表示从幼年期开始便和双亲之间维持着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至少你对空间不会感到恐惧。

5.你有疑病症倾向吗?

如果你有下面情况的存在,那么你毫无疑问的有了疑病症的倾向:

1.你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

2.在医生做了全面的体检并对你说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你仍然相信自己有病。

3.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4.自己内心非常的苦恼,不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5.这种担心持续不散并延续三个月至六个月以上。

6.你有心理障碍倾向吗?

检测你心理是否正常,精神状态是否健康。

请在十分钟内完成测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或“否”。

1.在课堂提问或考试时,你是否会紧张、害怕?

2.和陌生人见面时你是否会不知所措?

3.你工作时碰到陌生人会不会使进度受到妨碍?

4.你在情绪紧张时是否会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

5.你是否因为紧张而做错事?

6.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你是否会出差错?

7.对于交往不深的人你是否会莫名挂念?

8.没有认识的人陪伴你是否会紧张不安?

9.你做决定时是否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10.你是否总想和别人聊天?

11.别人是否认为你不够机敏?

12.到别人家中做客,你是否会感到不自在?

13.去和别人会面时,你是否会感到孤单无助?

14.遇到挫折后,你是否会长时间心情不好?

15.你生活中是否常常流泪?

16.你面对困难时是否会灰心丧气?

17.你有没有悲观厌世的情绪?

18.你曾感到还不如死了好吗?

19.你是否总是愁眉苦脸?

20.你亲人中有悲观厌世的人吗?

21.面临问题时你是否不知该怎么办?

22.别人眼中的你是否有一点神经质?

23.你是否被诊断有神经官能症?

24.你的亲人中有人有严重的精神病史吗?

25.你是否曾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26.你的亲人中有人接受过此类治疗吗?

27.你神经是否过分敏感?

28.你的亲人中是否有过分敏感的人?

29.你为人是不是比较冲动?

30.被别人指责时你是否会感到慌乱?

31.别人是否认为你过分挑剔?

32.你是否经常和别人产生误会?

33.你是否心胸太过狭窄,即使对亲近的人也十分苛刻?

34.你是否固执己见,不愿听从别人的忠告?

35.你待人处世是否太急躁?

36.你平时做事是否拖拉,没有组织性?

37.你是否会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

38.别人批评你会让你大发脾气吗?

39.事情不顺心时你是否会生气?

40.别人对你有要求时你是否会很没耐心?

41.你是否会暴跳如雷?

42.有时你是否会控制不住颤抖?

43.你是否容易神经紧张,无法安定下来?

44.听到响声你是否会受到惊吓,突然跳起?

45.别人做错事你是否会烦心?

46.夜晚睡梦中你是否听到响声?

47.你会有噩梦出现吗?

48.你是否经常想象可怕的场景?

49.你是否常常感到害怕,手心出汗?

50.你夜间会盗汗吗?

分数分配

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得分。

得分分析

1.低于15分: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2.16~35分:心理、精神方面有一些问题。

3.36~50分:有明显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知识1: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或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同恐惧一样,焦虑能使个体感觉受到威胁。与恐惧所不同的是,处于焦虑状态之中的个体往往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造成威胁感的具体根源。

比如,某大学毕业生S某在大二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在毕业时考研究生。就在大学毕业的前几个月她参加了某大学语言学的研究生考试。考试结束时,她感觉良好。然而,由于她急不可耐地想知道考试的成绩,因此开始怀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她一会儿认为自己答错了这道题,一会儿又怀疑自己答错了那道题,总之,越想心里越恐慌。这种难以名状的恐慌就导致了她焦虑情绪的不断提升,直到她得知自己已通过考试的那一天这种焦虑才消失。

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天,沃柯特驱车到乡下。那天,天晴日丽,气侯宜人,他的心情很好。突然,他不知不觉地感到什么地方有些异常,很快又有这样一种感觉:一种可怕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但他却不知道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他感到有一块乌云笼罩在他车的上方,他的心跳开始加快,呼吸感到困难,并开始发抖,他觉得自己将要昏过去了。他不知道是车胎要爆,还是要撞车,或者是心脏病突发,或者会有更可怕的事发生。他只好把车停在路边,让自己平静下来。

上述的例子属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神经质性焦虑的一种表现。这种焦虑是由神经或情感上的矛盾,而不是由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因为不知道上述例子中沃柯特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状况,我们只能推测让他产生焦虑的原因。但是对于性欲和(或)攻击倾向与焦虑有关的说法,人们尚持怀疑态度。

现实性焦虑与恐惧有着相同的含义。这种焦虑有一个具体的根源,假设有人要你在某个场合去做一次演讲。在演讲之前你会感到焦虑,因为你害怕你的演讲会让听众感到厌烦,或害怕会遭到嘲笑。这种潜在的失去自信的想法正是使你感到焦虑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焦虑很值得去研究和理解,那就是丹麦哲学家(Kierkegaad)所描述的,被称之为个体焦虑(ontologicalanxiety)的一种焦虑情绪。这种焦虑可以通过一些被提出的问题反映出来,如“我要去哪儿?”、“我是谁?”、“我活着要做什么?”、“死亡是否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等。这种焦虑既不属于神经性焦虑,也不是异常行为,而是对人类状况的关心。诗人威廉姆·华尔华斯有一段诗描写了这种焦虑:我的忧虑来自拥挤的人群,我害怕沙沙作响的草地,乌云的阴影也要将我摇碎……

活学活用:上面提到的各种焦虑,无论属于哪一种,均会对人的正常情绪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当某种焦虑产生时,我们最好能够设法以转移的形式摆脱当时的想法。比如看一看书或打开电视看看有趣的电视节目。否则,如果你让刚刚“冒”出来的焦虑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它就会给你带来更大的麻烦。更何况有些焦虑根本就是“无中生有”呢?当然,有些焦虑的产生也不是没有根由的。比如开车的司机突然感到“不对劲儿”或会感到“发生车祸”。这时,司机最好是把车停下好好休息休息,直到焦虑消失时,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上面谈到的那个司机的焦虑是一个很神秘的现象,但尚不属于目前心理学讨论的范畴。

心理学知识2:发泄

发泄指当事人将与压抑、矛盾或与痛苦记忆有关的紧张或消极情绪,通过语言或行为对客体的排放或释放。发泄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一段痛苦的经历。这种经历的结果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有的甚至会给当事者的精神或心理带来程度不同的创伤。

仅以一个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S某为例。他不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很多的科研任务。一次,当他终于完成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时,他独自来到一家高级餐馆并点了六个价格较高的菜。一向不爱花钱的他为何要如此“铺张”呢?原因很简单:他是在发泄。他想借此排除身体已难以承受的巨大的工作压力。这种发泄当然是积极的。

再比如,保罗在三岁时,他的父亲曾狠狠地抽了他一记耳光,打得他鼻子出血。保罗哭了起来,这时他的父亲道:“闭嘴,否则我就再给你个来个黑眼圈!”在一次做精神分析时,现已三十岁的保罗回忆起了这段难以让他忘记的经历。很显然,这件事已经使他压抑了许多年。现在当保罗重新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不禁又哭了起来。他还告诉自己的精神治疗医生,说他甚至又感觉到自己的鼻子又肿又痛。通过回忆,保罗压抑的感情被释放了出来。

发泄是心理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分析的病例是安娜的例子。这一病例不是由西格蒙·弗洛伊德,而是由约瑟·布鲁尔经手的。安娜在她父亲临终前的几天里照顾他,直到他去世。她对已故的父亲的感情有一些压抑的冲突。每当安娜讲出她压抑的感觉时,她总能从自己的症状中(例如吞咽困难)得到片刻的解脱。她称布鲁尔的治疗就像“扫烟囱”。布鲁尔的心理分析得到了弗洛伊德的认可。发泄的概念在弗洛伊德早期创立学说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安娜的真名已经被发现,她就是德国以调查未婚妈妈而著名的BedhA。PapPenheim。

虽然上面所谈到的发泄与心理分析相关,但通过感情释放以求解脱的想法并不是只在心理分析中才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说:“放松自己,好好发泄一下,你会感觉好些。”这些建议证实了发泄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在心理分析中的发泄与日常生活中的发泄不同的是,它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一些顽固的,不易被忘记的强烈的感情烙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健康来说发泄有两种结果:一是有利于健康,二是有害于健康。假如你的心里积压了很多的“气”,那么,通过适当的渠道将其排放出来,这会对健康有益。但发泄是有限度的。一旦你的“气”排放得过多,那就会对你的健康带来相反的效果。另请注意:因为发泄是为了排除体内过多的压力,因此,排放压力时切不可伤害他人。否则,一种压力排除了,另一种压力又产生了。这当然是得不偿失的。

心理学知识3:紧张

所谓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应激”一词,首先由汉斯·塞里于1946年应用于医学领域,他通过多次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应激和全身适应综合征的理论,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并被广泛用于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简单地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当人受到应激作用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根据塞里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警戒期,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症状。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第二阶段叫抵抗期,此期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第三阶段叫耗竭期,此期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继续发展,则导致死亡。

有足够的实验和临床证据都支持过度的和长期的应激会诱发疾病这一假说。

应激的研究者汉斯·塞耶尔给压力和动力作了一个正式的区分。压力是有害的、破坏性的。动力是可取的、激人奋进的。一次有意思的挑战,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一个有回报的职业都可以成为好的应激,即动力。没有动力,生活就几乎失却了意义。所以现代的应激研究不是为了避开应激,而是为了寻找有益的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