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超级男孩的98个细节
11179100000021

第21章 引导孩子体验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自己的所有。这时,我们应当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分享能够让人减少痛苦,获得更多快乐。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没有人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种惩罚。

我国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幼小的孔融主动把大的、更好的梨让给兄弟姐妹们吃,而自己吃小的。孔融的行为得到家中长辈们的肯定。后来,这个孩子成为我国汉代有名的经学家和有修养的人。在今天,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恐怕难有机会再发生了,但是,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帮助孩子养成与更多的人分享的好习惯。乐于与人分享,能帮助自己克服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弥补其不足,形成更为全面和健康的人格。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的利益是不重要的。排斥“异己”,回避真诚,独占意识强,往往比较小气、计较、顾虑重重,通常不愿意主动付出,做什么事情喜欢讲条件,讲好处,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问题,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深受孩子们欢迎的“知心姐姐”卢勤,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男孩子对我说:“我不快乐!虽然我家里有两个保姆,上百本图书和数不清的玩具。可是,我就是不快乐!”

于是,我就问他:“你把这些书分给没有书的小伙伴看过吗?”

“没有。”

“那你把那些玩具分给别人玩过吗?”

“也没有。”

“你的压岁钱用来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吗?”

“更没有了。”

“所以你不快乐!”我这样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和别的伙伴分享,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当他和妈妈听完我的报告,了解到贫困地区有许多爱学习的孩子没钱买课外书时,他真的很吃惊,就和妈妈一起捐出一万块钱,要求为五所农村小学建立“手拉手”书屋。

我亲自将这些“希望图书”送到安徽阜阳市,郑重地交到五所农村小学校长的手中,同时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让看到书的农村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写给那个男孩。

几个月之后,男孩真的收到了上百封农村孩子的来信,男孩学校的校长惊讶不已,以为这个男孩干了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这些信中,农村孩子对城市男孩表达了最朴实的感谢,说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书,还说这些书让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梦想,给他们带来了不曾有过的快乐,更说他们一定会好好读书……

男孩被感动了!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自己的这些书是多么的神奇!

慢慢地,男孩变得快乐了!他还和妈妈商量好,每年都要省下一些钱来捐书,送给山里的孩子。第二年,他又捐了1000册书……

现在,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而孩子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总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的手里。孩子之所以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自己的所有。这时我们应当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好东西与大家分享,你和他就可以获得共同的快乐。

懂得分享的孩子,以分享为乐,为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和他人的而感到由衷的欢乐。对自我的要求就可能更高,在做事情中就显得更努力和有责任心,自觉性更高,他们更愿意遵守规则,在集体中更乐于助人,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也就可能达到更高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胸怀大度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忍耐性更强。乐于与人分享的孩子,在待人接物中,往往显得比较大度、自信、得体、有礼貌,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更好,更愿意付出。这些心理品质也有利于自己取得成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分享的好习惯,分享的好习惯在方便他人的同时也有益于自己,不仅如此,分享还可以减少自私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处的。成长建议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以那些胸怀宽阔、慷慨大度、落落大方的同学为榜样,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他们身上汲取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孩子的自私心理就会得到抑制并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