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11179000000026

第26章 始乱莺莺,终弃莺莺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稹八岁丧父,故而家中贫困。元稹的母亲郑氏贤惠知书,她很重视元稹的教育,加之元稹自身聪慧,还在元稹十五岁时就以明经擢弟。元和初,应制策第一,授左拾遗,历仕监察御史,后因触怒宦官被贬。元和十年(815)回京不久又被外任通州司马,后召回,自此仕途顺畅,后曾短时期任宰相。

元稹从贫而微,到显而达,为官期间,虽然也曾弹劾贪官和关心民生疾苦,但还是引起后人的诸多非议,原因就在于他为求富贵而娶韦丛,为娶韦丛而对莺莺始乱终弃,后又为求发达而讨好宦官。用清代学者?陈寅恪先生的评价就是“巧婚”、“巧宦”!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而在韦丛前,他曾与一个女子有私情,这个女子就是莺莺。而关于莺莺其人的考证,就来自于元稹所写的传奇《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而《莺莺传》就是后来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的母本。

在《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入”,与张生私会。在这期间,红娘曾让张生媒聘迎娶莺莺,而张生却说“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就这样,张生以相思难耐的美丽说辞就把迎娶一事搁置了一边。

后来张生赴长安应试,这时,莺莺已隐约感到张生并无迎娶自己之意,于是她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张生到了长安后参加应试却没有高中,于是就留在长安,此间又与莺莺有书信往来。莺莺在收到张生的信后,亦曾回信一封以诉相思之苦,她的信这样写道“……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莺莺在回信的同时并相赠了玉环、丝等一些深有寓意的小物,并说“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始终不绝。”莺莺对张生的情真意切由此可见。而张生为了向身边人证实莺莺其人其情的存在,竟然将这封情书公开,“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后来,正如莺莺所预料的那样,张生还是抛弃了她。对于抛弃的理由,他这样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连负心都做得如此地大义凛然,在他眼里,莺莺是“妖”,而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被媚惑。

后来,张生另娶,而莺莺也另嫁。在莺莺嫁人后,张生曾想以表哥的身份见她一面,但崔莺莺拒不他。并写诗劝解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与张生相比,莺莺的气度与风骨也由此可见。

经过后人研究考证,在元稹所写的《莺莺传》里,无论是年龄、行踪等,元稹都和《莺莺传》里的张生基本相合。也就是说,元稹就是《莺莺传》里张生的原型。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张生,始乱终弃已然不对,尤其可恶的是还把一个女子的情书公布于众,更不能原谅的是末了还把一个好好的女子“妖化”。 对一个弱女子始乱终弃,于古于今,终归不是君子所为!所以,人们不能原谅张生,而对于考证出来的张生的原型元稹,不可避免地也就被后人鄙薄起来。而既然是传奇,想来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渲染与些许的虚构,张生的行为到底有多少即是元稹所为,事实已然无法得知,而从后人对张生行为的批判里,至少依然可以告诉今天的我们,对情对人,始乱终弃在古在今都是不被人所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