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探索发现炎帝陵
11175500000041

第41章 炎帝神农氏领地

神头岭

高平市釜山乡贾村,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补修炎帝庙碑记》碑文“帝生于高平东羊头山,相传种五谷、尝百草处也。西羊头山俗呼为神头岭,建有帝庙……残碑犹可考……贾村距神头岭仅里许也”。贾村靠西羊头山,与韩王山、东羊头山连成一线,覆盖了上游丹水流域。相邻的是神头村。

釜山乡神头岭一带,是炎帝神农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故称西羊头山。山上的小村庄名神头村,神头村炎帝庙唐朝就有记载。村民传说,这是炎帝老庙,是先有炎帝老庙,后有神头村。神头岭西面是黑山、金牛山,山高林茂,岭北有釜山河,是一个天然渔猎的好地方。南面是一片平整的庄稼地,天然的农耕环境,世代流传炎帝神农氏曾带领三个儿子来此推广农业耕作。《路史》记载“神农相土定居,令人知所避趋”,一定评价此地土壤肥沃,适于农耕。

因此,神头老庙祭祀炎帝神农老爷。而周边釜山村炎帝庙是炎帝大太子掌殿,高良村是二太子、贾村是三太子,各村庙会都要到神头村老庙请炎帝老爷。釜山是正月二十八日庙会来请炎帝老爷,高良村是二月十三庙会来请,贾村是三月十五庙会来请。故俗语说:“釜山不出正月,贾村不出二月,高良不出三月。”

炎帝岭

羊头山以西,高平市西北10公里处王何村西,有一座炎帝岭,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炎帝”称谓命名的山岭,海拔1025米。《山海经》记载为“景山”。其峰突兀,登高眺远,若君临天下。古字“景”即“影”,说明上古时期这里同样树立圭表测影,掌握时节发展农耕。

炎帝岭南坡地名为药草坡。药草坡偏西有一村,叫蒲沟村,村西南有一座神农药王庙,过去每年都有农民前去求医治病。山顶原有一座古“炎帝庙”。正殿三间,殿中塑有炎帝、后妃和太子像,还有东西各二间配殿。庙的主殿正对一座戏台,每年七月初五,当地传统的炎帝庙会在这里举行,此风俗一直延续至1958年。目前岭上庙址地基、残垣、琉璃瓦当尚存。

百谷山

距长治老城东北13华里、现在与城市几乎相连接的百谷山,俗称老顶山,又称柏谷山,是炎帝尝百谷的地方,并由此得名。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称:“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岩壑幽隧,最称嘉境。”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以老顶为最高,海拔1378余米,有9条主要岭脊和18条主要沟谷,耸立着40余座山峰,松柏茂密,林木积翠,是风景胜地,文物密布之所。

百谷山与炎帝有关的文物,有炎帝神农庙宇三座,纪念炎帝神农的山洞三座、泉水一处、古神农井一眼及许多碑刻。其中,山之半腰滴谷寺神农庙,始建于1500多年以前的东晋。庙内炎帝坐像腰系树叶,肩五谷穗,四壁绘有炎帝尝百谷、采草药、制耒耜、教民耕种等历史功绩的壁画。庙院、地基和宋、明、清柱础及经幢尚存,刻有篆文“炎帝”二字残碑和宋时诗碑。庙旁有“古神农井”一眼,庙前坡下有古寒泉一处,该泉又称百谷泉。庙东半腰有一百谷洞,传说是炎帝尝百谷之所。百谷山西麓关村,有炎帝庙一座,现存者为明、清建筑风格,尚完整,有正殿,献亭、角殿、廊房、经幢等。百谷山南麓柏后村之炎帝庙,原为三进院,现存中院正殿,献亭,东、西角殿,存有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重制神农庙社物碑记》、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布施碑》各一块。

羊头岭、黎侯岭

羊头山以北,有直接相连的一座山岭,名羊头岭,当地俗称黎侯岭,相传属古黎国。为了证明“相传”之“黎都”碑记的真实性,长治市炎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志生三上黎岭村,寻找村民过去都曾目睹的“黎都”碑,却意外地发现了修公路挖出的“重修羊头山黎侯镇庙碑记”,记载着“正殿东西药王五斗圣殿焕然……”。证明了确有黎侯岭之名,“黎都”之称不虚传。黎民,最初即是指此黎国之民,后来才引申泛指天下百姓。

羊头岭与羊头山一脉相连、近距离衔接、名称相同,共同带有上古姜、羌氏族羊图腾的文化印记,同样处于炎帝神农氏族“遍陟群山,备尝庶草”近距离范围,同样是神农尝百草的遗址遗迹。既然羊头岭同时又称黎侯岭,则“黎侯”、“黎国”就应该与炎帝神农氏直接相关,可是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黎”字的字理字意,是一个“黍”字右上角加一个变形的“人”字。如果看古“黎”字,就是左边“黍”右边“人”的象形字。显然,“黎”字是一个种植黍的部落、或氏族、或国,这正是炎帝神农氏族集团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