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探索发现炎帝陵
11175500000014

第14章 蚩尤往事

蚩尤故里

在长畛村最大的发现,是传说蚩尤即本村人。

据申胡根老人介绍,蚩尤家住长畛村,王姓,不务农业,整天舞枪弄棒,村里嗤之为一害,不论大人小孩都敢骂他是“蚩尤”。“蚩尤”是“嗤-哊”的发音,即是蝗虫。因蝗虫起飞时,发出“嗤—哊”的声响而得名。人们以“嗤-哊”的发音称呼蚩尤。蚩尤的“蚩”字,上半部是“趾”即“止”的变形,下半部是“虫”字。意为有脚的虫,“尤”是特别的意思。称呼“蚩尤”就好像说蝗虫一样不服管教,四处横行。相传蚩尤后来不甘务农,便纠集意气相投者外出闯荡。后来竟成为三苗九黎联盟首领。此说《归藏》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完全一致,因羊水即羊头山之水。

数十年后,蚩尤氏族在天文、农业、金属冶炼等方面大大发展,制造的金属兵器锐利无比,实力强大,三苗九黎都在其统治之下。后向太行山地区发展,与炎帝神农氏族争夺生存空间。因其士兵配备金属盔甲,人称“铜头铁额”,手持金属“兵杖刀戟大弩”,势不可挡,很快就占据了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大片土地。蚩尤以“炎帝”的名号侵凌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第八代榆罔(参卢)奈何他不得,便求助轩辕氏族,联兵讨伐。然而蚩尤部落很难对付,轩辕氏九战九不胜。

申胡根告诉我们,相传最后一代炎帝榆罔配制了一种“慢药”,遣人暗暗放入蚩尤的饭食,蚩尤体力不支,黄帝终于将东夷三苗九黎氏族打败,捉拿蚩尤斩杀,尸体肢解,王大有认为河南濮阳的帝王陵墓即应该是蚩尤陵墓。因墓内尸骨的头骨、四肢、胸骨均断裂。墓内以蚌壳排列出四象二十八星宿,北极星方位指示系统,人物驾龙太空遨游等等,为上古最高等级规格的帝王陵墓。帝王身首肢解,骨架及上肢、颈骨、肋骨等均断开。历史记载中原地区只有蚩尤如此。如此结论有些道理。

因蚩尤部族崇拜龙蛇虫类动物,被长畛村人称呼为蝗虫。蝗虫的“蝗”字,是归于“虫”类的“皇”字。但是,虫类也能称“皇”吗?

炎帝神农氏被人称为“人皇”、“农皇”,“三皇”之一。蚩尤与榆罔相争,用炎帝名号,也是统帅三苗九黎的盖世英雄、人中之“皇”,皇皇大军披甲执锐横扫中原,如同蝗虫一身甲胄,奔走腾飞矫捷,飞蝗铺天盖地。蚩尤后来战败被贬低,造字归于虫类称“蝗”。不论何人,有群众自发统一的称号,能够五千年流传至今,就不是寻常人。蚩尤的名字因此也非比寻常。查炎帝神农世系表,蚩尤是炎帝神农氏始祖的支系子孙,也是贵胄出身,因此长畛村人认定,“蝗”字即由此发源。按说“蝗”字本是对皇权的大不敬,却被普遍认同,流传于世,未被皇家典籍删除或修改,或许即此原因。

高平乃至上党不少地方都有虸蚄庙,祭祀蝗虫,即有暗中祭祀蚩尤之意。据说每当蝗灾,百姓就到庙中烧香祭祀,祈祷蝗虫不要作害庄稼。古地方志均有此类记载。据张文秀说,以往每年深秋,天空中到处可以看到飞翔的蝗虫“嗤-哊”而去。自1995年炎帝文化古迹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以后,庄里村一带蝗虫少见了。百姓说,这是因为蚩尤的神灵怕炎帝。而一种有上百条腿的虫子——“百足虫”倒是多了起来,因炎帝神农氏老爷是尝这种虫而死。这倒是个有趣的说法。

血染盐池

据湖北神农架千古流传的《黑暗传》古歌记载,“又有夙沙才欺心,要反神农有道君,大臣箕文劝不可,夙沙大怒杀箕文。百姓群集心大怒,要杀夙沙这反臣。夙沙孤寡不敌众,被百姓杀死命归阴……自从神农皇帝崩,又有榆罔治乾坤,只有榆罔多无道,反臣蚩尤大兴兵,榆罔惧怕蚩尤凶,悄悄迁都让反臣”。

安邑和解州所以成为黄帝蚩尤大战的主战场,与此地独特物产“盐”分不开。这个盐池最早为夙沙氏所占据。《说文》“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宿沙,又名宿夙,神农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吕枕云:“夙沙氏,煮海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盐》记载:“宿涉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古代“海”的概念,是指大的湖泊。夙沙氏,又名质沙氏,是一个世代以煮制盐业为生的氏族部落,曾聚落于安邑和解州一带。不论宿沙、夙沙氏还是质沙氏,几个名称都有一个相同的“沙”字,以此印证蚩尤“食沙子”,说明是古时其它氏族对晋南人食盐没搞清之前,采取的这种模糊的表述。

关于夙沙氏后归神农部族,成为炎帝古国的诸侯之事,古籍《路史》这样记载:“世本》载:夙沙氏煮海为盐,亦为炎帝之诸侯。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

“夙沙氏”的“夙”字,甲骨文是人跪地劳作的字形;“沙”是水中、地下些小之物。因此,“夙沙氏”是一个聚落于今运城盐池一带,善于生产池盐的氏族。这成为后来轩辕黄帝任命“夙沙氏”管理盐池的原因。

当代文献记载:运城解州的地域是古湖泊,每逢夏季暑热时,池中盐分可自然结晶成颗粒,捞采即可。储运交换便利,如种韭菜可一茬一茬反复收采。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岭南、河北故往往出盐。河之北,大体如此矣。”古时黄河以北称河北,即山西,安邑之盐甲天下,腌咸菜经久不坏。

北魏时盐池收入折绢三十万匹,当冀州、定州两州所征绢数。元朝时解州、安邑两盐池,收入占全国盐池七分之一;唐朝时全国盐池十八个,解州、安邑独占五个。明万历六年,山西纳银3.4万两,占全国近六分之一。

《安邑县志·蚩尤城》记载:“通志》载,小颢者……本即古解城也。史载榆罔(参卢)命蚩尤守小颢。”这应该是后来蚩尤氏族的天文、农业、冶炼等科技水平居高,领地扩大,直至扩张到晋南地区的记载。蚩尤具备先进的生产力,经常进入和占据新的领地,氏族之间就会有领地利益之争,终于成为战争主角。

蚩尤占据运城盐池,战败被肢解,因此那里地名“解州”。《孔子三朝记》载“黄帝杀之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解”字笔划之字理是“刀”卸“牛”“角”,可见蚩尤与炎帝神农氏一样,也是身披牛皮甲胄、头饰牛角冲锋陷阵。刀卸牛角意为将其杀害,因此“解”字与“卸”同音,而在运城地区又特别与“害”同音,即有除害、为害、遇害、杀害的意思,此意敌对各方均可接受。“解”字的普通话标准读音为“jie”,引伸意为解开“结”,即“解决”。

关于刀解牛角,与炎帝神农氏“牛首人身”之说一致。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各氏族部落以图腾为标志,作为氏族的象征。当时,人们相信自己的民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现象有血缘关系,认为它是自己的祖先,就把它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徽志或名称保护,甚至作为氏族酋长的装束和脸谱。《史记·黄帝记》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就是指挥以这六种动物为图腾与装束的部族作战。

我国古代有所谓有熊氏、骊畜氏、玄乌氏,都是以动物为图腾。这种习俗,不仅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如此,外国原始社会中也有类似情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就举出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内,八个民族分别以熊、龟、狼、鹰等八种动物命名,也是各以一种动物为图腾。

氏族的图腾。“图”为图形,即文字,“腾”为合婚、繁衍。图腾一词从印第安语翻译而来,本意为亲族。王大有先生依据我国首任驻美国大使欧阳庚及其子收集的大量材料研究印第安文化,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上古华夏族流向美洲的移民,他们的文字属象形文字;他们的文物上就发现有直书的汉字“武当山”;他们的口传历代远祖与中华民族的历代远祖完全相同;他们的医疗技术系统与中医相同;其中一支即安第斯山部落及首领侯喜医师,正是郭沫若托国外学者寻找的殷商灭亡之际,在山东突然消失的25万殷商军民及首领攸侯喜之后,他们世代传唱的古歌,正是描述远离故国,历经惊涛骇浪,下船后给25个部落分配种子,约定互相支援,世代不相忘……我国首位驻美国大使欧阳庚赴墨西哥时,听到印第安人讲话,完全是如同袁世凯的河南腔。“图腾”一词正是由印第安语引用而来,其本源则为汉语。印第安人为黄种人,祖先来自亚洲,已是公认的事实,已有DNA检验的支持。

以动物为图腾的习俗,国内一些边远山区的民族至今还保持着。现在,我们使用国徽、党徽等,也都是古代图腾的遗俗。因此“牛首人身”之说,应该就是神农部族的装束,是当时特别器重牛的表现。《述异记》载“秦汉之间,说蚩尤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触人,人不能尚”,即说蚩尤也是牛首人身。

蚩尤姜姓、神农之后,他的习俗也是从炎帝神农氏族继承下来。牛首人身的形状,可与原始社会的情况相印证。由于农业发展,人民逐渐定居,饲养业也得到发展,畜类也由鸡犬发展到牛羊。牲畜的繁殖,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耕种的引力和运输工具,还可利用毛皮遮体保暖。王献堂先生认为:当时尚无衣裳,冬寒以牛羊之皮覆盖身上。那时的制革工艺也不如现在,仍全刮其皮,首尾完全,“以牛皮覆身,牛有双角蒙在头上,平时以壮观瞻,战斗时用作武器,以角触人,在当时兵器不发达的情况下,是重要斗技之一”。

这种装束,久之相沿成习,于是部族以之作图腾,作为祖先的形象。《述异记》记载:“今冀州有名蚩尤戏,其民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触,汉造角胝戏,盖其遗制也”。可见这种习俗,自秦汉至六朝,在河北人民中仍以角骶戏的形式流传,影响深远。据《龙鱼河图》记载,“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黄帝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眼”。各部落信以为真,以此震慑。

在中国人心目中,蚩尤是个失败的英雄,是兵神。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时,曾在沛县一拜先祖黄帝,二祭兵主蚩尤。可见蚩尤影响之深远长久。

因此,蚩尤战败被肢解。因“解”字的笔划分别是“刀”卸“牛”“角”,汉字这种“活化石”笔划中隐藏的文化信息,又可以作为反证历史的重要“文物”,证明黄帝战蚩尤的主战场在运城盐池一带,在此杀蚩尤。

因蚩尤占据运城盐池,了解盐的食用价值并食用,因此体力强壮所向无敌,《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的记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人语,铜头铁额,食沙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食沙子”就是采食盐颗粒,其它氏族看到而不解,疑为蚩尤捡食地下的沙子。后来轩辕黄帝主政中原,特别派遣“宿沙氏煮盐之神”(《路史》)管理运城盐池。而“兽人语”是因氏族之间语言不通或军事暗语。“铜头铁额”“造立兵仗刀戟大弩”说明蚩尤氏族已经能够冶炼金属制造兵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许多是落后生产力的野蛮者打败先进生产力的文明者,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进步要素却会继承发展下去,此为一说。

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记述“蚩尤造兵器”的文字表述为:传说蚩尤既聪明又勇敢。他将牛角装在头上,作为兵器使用;为了鼓舞士气,他又用兽皮制成大军鼓,军鼓发出响雷般的声音,曾让黄帝的军队胆战心惊。他制五兵,造九冶,对中国兵器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人们将蚩尤与天、地、日、月诸神并列,称其为“兵主之神”。

盐池水泛红色,相传因轩辕黄帝与蚩尤殊死争夺盐池,蚩尤血所染。《河东盐法备览》记载“轩辕氏逐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丧处”。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大雾漫天,这与晋南运城地区夏季高热仅次于新疆吐鲁番,地面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5倍、因此蒸发形成盐池,周围常常大雾漫天的气候特征完全相符。按当地口音,蚩尤为“池牛”,此为一个解释。

另一个重要信息隐藏在古籍之中。黄帝大战蚩尤时大雾弥漫,黄帝认为是蚩尤作法,就制造了指南车得以辨清方向。这段记载并未显示蚩尤何以没有指南车也不迷失方向。这就证明蚩尤及其部队驻扎本地,熟悉地形,熟悉气候环境,遇大雾照旧可以指挥自如,不受气象变化影响。

中国气象局网站从气象频道精选登录的12部纪录片中,排为第一部的是笔者与山西气象影视中心合作为国家气象频道摄制的《运城盐池》,为了拍摄四季景色,一年之中六次赴运城,除冬季采访撰稿时遇到冷空气南下见过一次蓝天,拍摄时几乎没有遇到一次真正的晴朗天气,仅几公里之遥的中条山,总是若隐若现,拍摄非常困难。以此可以印证,黄帝战蚩尤时的大雾,是运城盐池的特有地理气候特征。而且蚩尤是主军,黄帝是客军。蚩尤驻扎本地,黄帝率军前来。这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另外,熟悉盐的特性还可用简单的方法预报气象。把盐撒到火里,根据爆裂的不同响声可以预测降雨。因为盐会吸收不同潮湿程度的空气水分,高温使这些水分汽化,盐粒就会因盐的含水量发出不同程度的爆裂声,根据经验就能预测阴晴变化的气象信息。蚩尤应该就是这样来把握盐池周围的气象变化。

《通志》记载“小颢者……本即古解城也,史载参卢(榆罔)命蚩尤守小颢”。《蒲州府志》中记载了《路史》的内容,即炎帝神农氏二太子“柱所都蒲阪”;《帝王世纪》记载农官柱为“神农之后,烈山氏都于蒲阪”;《潜夫论》记载“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故立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兴也,以弃代之,至今祀之”;《国语》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弃即周弃,为周人祖先,杰出的部落农耕首领。“稷”字是田之所种高峻之禾。现稷山县的稷王山在与古蒲阪、解州盐池都相距不远,同属“河东”。

这些历史记载均反映了同一个信息,即炎帝神农氏时的农官柱与第八代榆罔同时代的蚩尤,都在山西南部现运城地区,因此晋南地区应为炎帝神农氏族领地。轩辕黄帝是率师远征开赴运城战场,开始九战九不胜,后登王屋山祭天获九天玄女相助,锲而不舍赢得胜利。蚩尤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九战九胜,却最后战败身死,失去盐池和土地。可见盐这种极为重要的生活物资本身就是财富,因此常常成为战争的目标。

每逢夏季暑热之时,池中盐分可自然结晶成颗粒状,直接捞采即可,如种韭菜,可一茬一茬反复收采,储运交换非常便利,为领军作战的后勤财源,“一失盐池,三军乏食”,确实太吸引人。因此,上古时代记载蚩尤“食沙子”,那是生活水准较高的标志。

因此,山西南部成为古代中原最重要的地区。对这个地区的评价,《尔雅》记载:“两河之间曰冀州。”《吕氏春秋》记载:“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两河,是指黄河中游的一段,其中南流至风陵渡晋陕间的一段为西河,向东经豫北、晋南一段为南河。再折向北流去的古河道为东河,黄河随后东折入海。冀州即西河与东河之间的晋地即今山西。因为黄河环绕,也称“河内”。亦有古籍描述为“西河之东,东河之西,南河之北,谓之河内,谓之中国”。从其“两河”“西河”“东河”“南河”之词汇的使用可以看出,描述时的立足点都是在晋南地区,而非站在其它省份远景描述。

一些学者认为黄帝蚩尤大战不在晋南地区。那么以下记载可作参照。

《逸周书·尝麦》载: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史纪·五帝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擒)杀蚩尤”。

《安邑县志·蚩尤城》载:“通志》载,小颢者……本即古解城也。史载参卢命蚩尤守小颢。”有的学者认为阪泉位于晋南安邑县,因该地有盐池。

《解县志》载“原解县亦称涿鹿”。唐代诗人王翰咏解州诗《盐池晓望》写道:“涿鹿城头分曙色,素池如练迥无尘。”

其它古籍多记载“解州,古称涿鹿”。《拾遗记》言“穷桑者西海之濵也,地有孤桑千寻,盖在西垂”。故《周书尝麦》云:“帝命蚩尤宇於小颢。”

现盐池东南二华里的中条山(即黎山,《轩辕本记》载:“杀蚩尤于黎山之丘”)下,有个蚩尤村,村里有蚩尤冢,曾改为“从善村”,改恶从善之意,反映了是以儒家思想为修改依据。近年已经改回“蚩尤村”古名,立有古蚩尤村标志碑,以正历史本来面目。

该村自古流传祭拜蚩尤的习俗。有关学者考证后认为,古战场涿鹿和阪泉,都距蚩尤村不远。近年来媒体报道,海内外的蚩尤族后裔,如我国的苗族、黎族,彝族(古东夷),韩国的宗亲使团常来解州蚩尤村和盐池祭拜先祖,当地也开始为这里的蚩尤正名,将蚩尤氏族看做黄河中游运城一带最早运用冶铜技术制造兵器和生产工具的一个氏族。

蚩尤村遗址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南为金、铁、铜资源丰富的中条山(冶炼可“造之兵杖刀戟大弩”),北为盐池(古代之盐犹如今日之石油类战略资源),东为平坦可耕之地,西北牧场(猗顿牧场)。从山谷顺水越过中条山,即达河南三门峡进入中原。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黄帝与蚩尤大战。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不会饭后消遣去打仗。黄帝与蚩尤只能是为了争夺晋南盐池这种生活资源和财富利益,“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人们就甘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黄帝战胜蚩尤,占据了运城盐池,就掌握了财富,最终统一了各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搞清了黄帝战蚩尤的所在地,就容易理解蚩尤为何可能生于晋东南高平长畛村,就容易理解李家庄炎帝庙正殿东边紧靠的就是蚩尤殿,南城桥北村炎帝庙也塑蚩尤神像,就容易理解炎帝神农世系表内蚩尤被记载为炎帝神农氏的支系子孙,就容易理解蚩尤虽战败犹影响深远,仍受普遍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