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11175200000036

第36章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疾病,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多表现为寒战、高热、腰背肢体酸痛、面色苍白、黄疸。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障碍,少尿或无尿。患者易死于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有轻度或隐性黄疽,肝脾常有肿大,并伴有淋巴结肿大,病情发展缓慢。本病相当于中医“血虚”、“黄疸”等范畴。其发生主要是因患者气血不足,感受湿热毒邪所致。湿热毒邪侵犯肠胃,使脾运化失常,因而出现吐泻腹痛;湿热困脾,生化无权,故见面色苍白等血虚症状;湿热郁蒸于血,而为黄疸;湿热下注,则见尿血、少尿或无尿;湿热化火,耗气劫血,可出现亡阴亡阳危候。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①湿热内蕴型:症见黄疽迅速出现,或有发热,口渴不欲饮,恶心呕吐,腰背酸痛,脘痞腹胀,便秘或黏滞不爽,小便短而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利湿热,健脾退黄。②气血两虚型:症见头晕眼花,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心悸心慌,自汗懒言,神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气益血,滋补心脾。③脾肾两虚型:症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纳少脘闷,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④气滞血瘀型:症见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无华,胁下痞块,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大便灰白,小便短黄,或见皮肤瘀斑,衄血,唇色暗,舌见瘀点、苔黄,脉细涩。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退黄。⑤肾虚挟瘀型:症见患儿头颅大,智力差,发育慢,面色苍白,皮肤晦黄。偏肾阴虚者,伴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少津,苔黄,脉细数;偏肾阳虚者,伴手足不温,舌质胖嫩,脉沉弱。多见于地中海贫血。治宜补肾益精,或温肾助阳。

新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丹参各15克,鲜田艾60~1m克,栀子、茯苓、泽泻、郁金各10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各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解毒退黄,凉血活血。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急性期湿热内蕴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清活补益汤

“组成”绵茵陈、白花蛇舌草各30克,茯苓、猪苓、白蔻仁各10克,泽泻、薏苡仁各12克,藿香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用途”适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湿热内蕴兼气滞血瘀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郁金茵陈汤

“组成”茵陈9克,大黄3克,栀子、黄芩、郁金各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少量多次喂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用途”适用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湿热内蕴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归脾汤加减方

“组成”党参、当归、白术、茯苓、枸杞子、阿胶(烊)各10克,黄芪、熟地黄各15克,甘草6克,砂仁(后下)3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补气益血,滋补心脾。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气血两虚型,症见头昏眼花,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心悸心慌,自汗懒言,神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者,去熟地黄、当归、阿胶,加木香、陈皮、炮姜各10克;出血者加仙鹤草、藕节各15克,槐花10克;有黄疸者加茵陈蒿15克,泽泻10克。

抗溶补血汤

“组成”鲜田艾30~60克,茵陈、丹参、黄芪、党参、茯苓、郁金、白术各30克,当归、甘草各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益气补血,疏肝利胆,健脾利湿。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恢复期,黄疸渐退,气血虚弱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健脾补血方

“组成”黄芪50克,白术、桂圆肉、红参(另煎,兑)、白芍药、生地黄、陈皮各15克,木香、川芎、升麻各10克,当归20克,大枣7枚。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

“用途”适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气血两亏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腹胀者加乌药15克;巩膜肌肤黄染者加茵陈30克。

活血益气方

“组成”当归、生地黄、红花、白术、陈皮各10克,桃仁、党参、茯苓各12克,枳壳、赤芍药、柴胡、川芎、牛膝各6克,黄芪30克,桔梗5克,甘草3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活血化瘀,益气扶正。

“用途”适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发作期气血两虚兼血瘀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茵陈五苓散加减方

“组成”茵陈蒿20克,茯苓、猪苓、丹参各15克,泽泻、白术、生大黄(后下)、连翘各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利湿热,健脾退黄。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湿热内蕴型,症见黄疸迅速出现,或有发热,口渴不欲饮,恶心呕吐,腰背酸痛,脘痞腹胀,便秘或黏滞不爽,小便短,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身目萎黄晦暗者,改用茵陈四逆汤加减:茵陈蒿、党参、黄芪各15克,干姜、白术、制附片各10克,甘草6克;呕吐明显加竹茹10克,黄连5克;热盛口渴加芦根、石斛各20克。

祛湿补气活血方

“组成”茵陈、黄芪各30~60克,益母草、白茅根、当归各0克,栀子、泽泻、泽兰、甘草各10克,红参(另)1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热祛湿,补气活血。

“用途”适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气虚挟湿型,症见发作性夜间酱油色尿,面色苍白,巩膜轻度黄染,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厚腻,脉细数。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血府逐瘀汤加减方

“组成”柴胡、枳壳、当归、赤芍药、川芎、桃仁、红花、香附、莪术各10克,炙鳖甲(先煎)15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退黄。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气滞血瘀型,症见身目发黄,晦暗无华,胁下痞块,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大便灰白,小便短黄,或见皮肤瘀斑,衄血,唇色黯,舌见瘀点,苔黄,脉细涩。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胁下痞块明显者兼服鳖甲煎丸;出血明显者加仙鹤草15克,生地黄、茜草各10克。

清瘟败毒羚羊角汤

“组成”炙龟版(先煎)、生地黄、黄芩、连翘、蚤休各15克,牡丹皮、白芍药、柴胡、菊花各9克,薄荷(后下)、蝉蜕、川黄连各3克,夏枯草12克,生石膏(先煎)30克,栀子、淡竹叶、玄参、知母、酸枣仁各10克,桔梗5克,羚羊角粉(冲)0.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凉血解毒,清气养阴。

“用途”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瘀热化毒,气血两燔型,症见鼻面部带状疱疹,热势弛张日重,巩膜、皮肤黄染不甚明显,而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舌紫暗、苔薄白,脉弦。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附子理中加味方

“组成”熟附子(先煎)、当归各10克,党参、炙黄芪各30克,白术、紫河车各15克,干姜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连服25剂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

“功效”补气健脾,温中活血。

“用途”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胃虚寒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右归丸加减方

“组成”党参、黄芪、熟地黄各15克,当归、鹿角片、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各1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脾肾两虚型,症见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纳少脘闷,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若阳虚甚,肢冷明显者加制附子、肉桂各10克;伴出血者加炮姜炭、仙鹤草、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若颧红低热,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指甲枯脆者,用六味地黄汤。

黄柏四草汤

“组成”黄柏10克,白茅根、旱莲草、茜草根、杜仲、车前草各15克,扁豆、桑寄生、熟地黄、茵陈、薏苡仁各2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清利湿热,补肾。

“用途”适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湿热内蕴,肾气亏虚型,症见身目黄似橘色,小便黄,腹痛纳少,腰酸刺痛,头晕倦怠乏力,舌质红而苍老,苔黄厚腻,脉缓。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川栀子归汤

“组成”川芎、栀子、当归、丹参、党参各10克,柴胡9克,牡丹皮、木通、大黄各6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益气活血,清热凉血。

“用途”适用于溶血性贫血热陷血分,气阴两虚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

抗溶补肾方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巴戟天、仙茅、淫羊藿、当归、乌贼骨、桑螵蛸、黄精、炒酸枣仁各9克,山药、狗脊、黄芪各12克,肉桂、炒远志各3克,生铁落(先煎)30克。

“制法”水煎取药汁。

“功效”益肾气,固阳精。

“用途”适用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肾精不足,肾阳亏虚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