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饮膳随缘
11175100000038

第38章 乾隆皇帝的饮食

描述清宫的连续剧大行其道,戏中经常会有描述皇帝吃饭的情节,引起许多人对帝王生活的憧憬、想像,坊间也有御厨、仿膳等不同的说法,还有自称御厨的后代,没事开班授徒,把自己讲得活灵活现。实际上,清宫饮膳规矩甚多,食物内容也相当简单,并非民间流传这般。

康熙在位时,有一年久旱不雨,康熙下令将官米平价卖出,平民还挑剔米的质量,引起康熙的不快,认为汉人一日三餐,晚上还喜欢饮酒,康熙自己却是一日两餐,每餐仅吃一个主菜,“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这一段故事,离事实不远,不是康熙自我标榜。即便到了乾隆皇帝,中国国力极盛,满洲人入关已久,可乾隆还保持满人的饮食习惯,并不奢华。乾隆南巡到常州时,曾参观天宁寺,在庙中进午饭,也跟着寺僧吃素,不特别讲究。这当然只是偶一为之,皇帝吃饭,还是要遵守清宫中的规矩。

清代宫廷饮膳有一定的规矩与制度,不会轻易变更,即便皇帝也不能随意饮膳,许多繁文缛节,仍须遵守。大清朝留下许多档案,大部分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包括内务府专门记载皇帝饮食的记录《清宫膳文件》与《御茶膳房簿册》等。乾隆当了六十多年皇帝,留下相当可观的数据,可以之作为清代宫廷饮食的主要代表。

先说管皇帝吃饭的内务府,根据清史职官志记载:内务府总管大臣向来由满族大臣出任,下有许多职司,包括御茶膳房,掌宫中饮食。御膳房主管是尚膳正、尚茶正,几个人轮流值班。这些人管的事挺宽,皇帝之外,太后皇子、各嫔各妃的一饮一食,都得照顾。在北京宫中规矩尤其大,皇帝都不能逾矩,只有利用行围、打猎时,松弛身心。《清宫热河档案》保留了许多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活动期间的饮食资料,无论食材、场合、数量及厨师,都有明确记录。

乾隆在位期间,经常前往承德,住的时间长短不一,从离开北京,抵达汤山温泉以后,生活就轻松自在,路途中,用餐未必方便,也不讲究。行宫中支起一张小折叠桌,便可以吃饭,食物的内容也有限,但乾隆颇能自得。到了承德以后,人员与对象比较整齐,但因为少了约束,用餐地点并不固定。档案中可以看出,乾隆较常住于烟波致爽楼,每日早起,寅初便要请驾,处理政事,但进早餐的时间不一定,时早时晚,中午则不太吃饭,吃些水果点心;晚膳则在如意洲、含青斋、秀起堂、山近轩等各地。我们可以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的记录为例,当日,卯正三刻(早上七点)用早膳,计有火熏丝烂鸭子等六样菜,竹节卷小馒首等四样主食,小菜两品,另有鸡汤一品。午初,果桌一桌,包括饽饽五品、果子十品。到了未初二刻(下午三四点),进晚膳,包括:酒炖鸭子等七样菜,象眼小馒首等四样主食,加上小菜两样,还有一个面食,并没有食前方丈的奢华。乾隆皇帝进食时,太监会根据食物的内容,准备叉子或筷子,也会准备擦手用的手布。皇帝吃饭时,当然是一个人,跟随皇帝前往热河的官员也得随时伺候,乾隆会将膳桌上的食物赏赐近臣;即使是另行制作,也得乾隆先看过,表示皇帝“进”过了,以为赏赐。乾隆如果猎到鹿,会留下一盘鹿尾巴肉,其余做成肉干肉脯,赏给王公大臣,收到御赐鹿肉的,无不感激涕零,北向谢恩。

至于一般人关心的御厨,倒是不多见,档案中偶尔提到,鸭子汤是谁炖的,能够留下名字,表示他的手艺获得乾隆的赏识,但并不多见。皇帝吃的东西经常变换口味,种类又多,非有一个大厨房通力合作不可,哪有什么人能包办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