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11172500000005

第5章 好问的孩子

除了上山,去田野里玩,李时珍还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水上玩,那里又是另一种乐趣。

李时珍家住的瓦硝坝不远,就是有名的雨湖,湖面约有二十多里宽。湖北岸住着百十来户人家,都是靠打鱼为生的。

李时珍和小伙伴们常常到湖边去走动,同这里的渔民,几乎个个都认识。这个孩子有个脾气,就是见到了什么都要问,而且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老伯伯,你这个叉子是叉白鱼的吗?”

正在修理鱼叉的老渔民回答道:“不,白鱼我们要用网来打,这是用来叉大鱼的。”

李时珍从地上拿起一根鱼叉,想试一试,可是不知道怎么个使法。

旁边一个渔童,一把把叉子夺了回来。“你不行,瞧我的。”那个渔童举起叉来,就像点篙一样,向泥里一点,又很快地缩回来,姿态十分优美。

那渔童得意地笑着说:“叉大鱼不算本事,还要会叉链鱼。”

说着,那个渔童跑到鱼缸旁边,轻轻一点,就把一条正在游走着的链鱼叉了起来。

李时珍在一旁看得高兴极了。

有时,老渔民还跟他讲起在湖里打白鱼的故事。他说打白鱼要合帮,要几十条船一起出去,因为网很长,要很多人才拉得动。

每逢鱼季到来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湖边就响起了喧哗声。李时珍有时被惊醒了,就很兴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他们又去打白鱼去了。”

李时珍说话时的神气,就像是一个打鱼的行家,往往把他母亲逗得笑了起来。

很长时间以来,李时珍就一直想跟着渔民们出去打白鱼。他想象着,在清晨的大雾,几十条船冲向湖里,直向无边无际的湖里驶去。

一会儿,他们拉开网,把成千条的白鱼兜进网来。这是多么有趣的生活啊!李时珍一想到这里,心就怦怦地直跳。

可是,打白鱼的船队往往要行驶到很远的地方,他的母亲是不允许他去的。李时珍母亲只允许他搭搭小鱼船,到近处转转。不过,这样李时珍也感到很快活。

李时珍本来是个喜欢不停地问这问那的孩子,船一离岸,他看到什么东西都感觉很新鲜,问的话就更多了。

渔民们很疼爱这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耐心地回答他的提问。

“老伯伯,那个鸟为什么一直用嘴在水上画圈圈啊?”李时珍看见了一个水鸟。

老渔民望了一眼,说:“那是鹈鹕,它在那儿找鱼吃。”

说着,渔夫又指着远处一只笔直地站在水里的鸟说:“那也是吃鱼的,叫信天缘。”

“它要吃鱼,为什么跟那个画圆圈的不一样,而是站在那儿不动啊?”李时珍问。

“它是在那儿耐心等待呢!它专吃过路的鱼。”

李时珍说:“它真懒!”

说着,李时珍还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石子,对准那只鸟投去,鸟一下子惊飞了。

老渔民也笑了,小伙伴也都笑了,湖面上回荡着一片欢快的笑声……

船驶到湖中间,看到的水鸟更多。李时珍问了这个又问那个,老渔民忙得简直来不及回答。

“哦,你问的是那翠背尖嘴的鸟吗?那是翠鸟。”

“那是野鸭。头上起绿毛的是公的,起花毛的是母的。”

“老伯伯,你真行,啥鸟儿都认得。”李时珍不禁赞叹道。

老渔民一笑,说:“我怎么能不认得?它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啊!”

“你的好朋友?你还有小鸟朋友啊!”李时珍止不住笑了。

“不错,是我的好朋友。在这个湖里,只要看到哪儿鸟多,哪儿鱼也就多。”老渔夫认真地说。

这时,李时珍屏住呼吸,看着渔夫把渔网撒向水面,然后渔网慢慢地沉下水去。

这些活动,李时珍感到非常有趣,他与小伙伴们这时都变得非常安静,生怕惊跑了鱼。

等了好长一段时间,渔夫开始收网了,李时珍也帮忙拉,大家七手八脚,终于拉上了网,网里面好多鱼啊!有大有小,还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小伙伴们真高兴啊!

李时珍这时有了问题了,他一边帮忙,一边问问题。

“这是什么鱼?”

“鲫鱼。”

“那是什么鱼?”

“石斑鱼。”

“那形如尖刀的是什么鱼?”

“是鲚鱼。因为它狭窄,又长又薄,象尖刀,又叫刀鱼。”

“嘿!像小刀却不能来切西瓜吧,真有意思。”小伙伴们哈哈大笑。

有时,渔民伯伯也考考小时珍:“时珍,你知道鱼也是药吗?”

“是吗?伯伯给讲讲行吗?”

“嗯,好吧!就拿鲤鱼说吧。煮着吃,它可以治咳嗽,可以利小便;用鲤鱼熬粥吃,可以治突然出现的耳聋;用三升醋煮一条大个儿的鲤鱼汁熬干了时吃,可以消水肿……”

“哎呀!能治那么多的病呀!”

另一个渔民叔叔插话说:“远不止这些呢!听说鲤鱼的血可以治小儿火疮;它的肠,可以治耳朵里钻进去的小虫呢!”

“那,怎么个用法呢?”

“这法子很简单。从鲤鱼的肠子取出来洗净,然后放在火里,烧成灰,涂在耳朵眼附近,小虫子就会自动出来,可神了!”

“太好了!还真是神!回去我把伯伯、叔叔讲的都告诉我父亲,让他多知道点儿!”

“不必,不必!这些我们都是说给你听的。你爸爸早就知道了,知道的比我们还要多呢!”

说完这些,他们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时珍也抿着嘴暗自笑了。

就这样,瓦硝坎附近的青山绿水就成了少年时代的李时珍最好的课堂,这里的劳动人民成了他最好的老师。

这一切,不仅使李时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这里的人民,而且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了他不断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

面对这大好河山,面对这些纯朴的劳动者,面对这些趣味无穷的知识,又怎能使少年李时珍去专心攻读经书,去做那些枯燥无味的八股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