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是商业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商业活动作为整体兼有 “经营”和“管理”两个职能,表面上看, “经营”与“管理”是对立的,实际上二者从产生起就浑然一体,难解难分。没有“经营”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的“经营”,也不能单独存在, “经营”与“管理”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英文中 management一词既可称为“经营”,又可称为“管理”。
商业管理
商业“经营”,是在现代市场活动中,把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市场供求结合起来的一种购销活动,这种购销活动是商业经营的基本职能,是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商品的价值过程,它包括购、销、调、存各个方面。开展购销经营活动,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查、预测,了解消费者需求情况,然后再统筹规划,作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有关人、财、物有效组合的经营决策,并根据决策去组织实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合理的利润。足见商业“经营”是具有多种职能的广阔的概念。
商业“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依照一定的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在所辖范围,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核算、监督和调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佳效益的过程。管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虽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产生而产生。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作为科学的概念出现,却是近代的事情,在长时期内,管理和经营渗透在一起,浑然一体。
由于最初的经营规模小,管理工作微乎其微,经营者同时就是管理者,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量增加,管理工作便开始集中在某些人身上,成为专门的职能,随着管理工作的复杂化,管理出现了分工,出现了不同职能的管理工作人员、不同职能的管理工作部门,出现了管理的系统。到了 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发展,如何管理好企业?如何争夺市场?如何打开产品销路?才成了尖锐问题,这时管理方法作为一门科学出现,与科学、技术一起成为发展生产和经营的三大要素,鼎足而立。
长期以来在经商活动中,经营和管理交织在一起,并驾齐驱,共同发展。
加强管理
随着商业的现代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逐步成为驾驭经营的一种力量。管理方面为经营服务,另一方面又指导控制经营,形成管理和经营的二重性。
现代商业要想搞好经营,必须加强管理。 “管理稀松人心涣散,管理加强力量集中”。如何加强管理呢?首先,要明确管理的内涵,把握人们对管理的经验性认识。在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对管理有不同的认识:强调决策在管理中重要地位的人认为: “管理就是决策”。强调管理人员领导艺术重要性的人认为: “管理就是领导”。强调管理是一种指挥、控制、支配职能的人认为: “管理就是指挥其他人完成经营的生产活动”。强调管理是由几种不同的管理职能构成过程的人认为: “管理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强调管理作用的人认为: “管理是用明智的手段来达到目标”, “管理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协调和合理使用”。
上述这些认识,其深度广度虽不一样,但不能说哪一种就是错误的。由于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反映了人们对管理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准确地把握管理的本质,需要把它置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中,确定它如何受生产力的决定而产生?如何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从管理的内容、对象、属性和目的来加以把握。
管理经验
我国历代对市场经营管理有着宝贵的经验。至于微观的管人、管财、管物,以后将逐项论述,现仅从宏观方面,介绍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管理的主要经验:
(一) “摧估制度”管理。所谓“摧估制度”,是官府凭借政权力量,对商品流通及市场,通过垄断进行管理的一项制度。最早提出催估的是春秋时代的管仲,倡导对“盐”、 “铁”实行官营;到了西汉桑弘羊提出对 “盐”、 “铁”、 “酒”的生产和经营都实行垄断,系统地推行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到了唐代刘晏整顿盐法,又实行了官收、商运、商销的专卖制度。从而可见,在历史上,垄断商品及市场是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均输平准法”管理。这种方法创始于西汉时代,所谓“均输法”,是由国家在地区间远程贩运大宗商品调剂余缺;所谓“平准法”,是由国家吞吐物资、平抑物价,使物价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商人的投机倒把活动,后来被唐朝的刘晏,宋朝的王安石继承发展。
(三) “常平法”管理。这种方法多用于对粮食的管理。国家以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为名设置的粮仓叫“常平仓”,《汉书·宣帝纪·食货志》
记载: “以谷贱时增其价,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祟,名常平仓,民便之。”实际上这是一种由国家吞吐粮食以稳定市场粮价和调节商品供求的管理措施。这种以通过吞吐物资调剂供求的经营办法管理市场,为后世常用。
(四) “市场法”管理。这是宋代王安石在变法中所推行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吞吐物资、参与交易、控制流通和市场价格的法制管理措施。在京师设“市易司”,外省市设“市易务”,招收各行的“行人”和“牙人”充当进行交易牙商、行户,收买各地客商贩运的货物,这种“市易法”因为有平衡物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商贩和市民的负担。
(五)“坊市制”管理。这是一种对城市市场的管理制度,早期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在特定的“市”内进行,唐朝以后在邻近市场的“坊”里,出现了“前店后作坊 ”的店铺,坊市的界限和营业时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商人在缴纳赋税后,可随处设店或按行业经营,到了明清以后商业才形成近代市场规模,符合流通规律的坊市管理制度渐趋完善。
从上述情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商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经验,就是控制—
商品、市场、物价、销售时间和税收。没有这些控制,就没有我国古代商业的管理和经营。
现代商业管理的实质与古代一脉相承,但是有了新的内容。它强调按客观经济过程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去合理地组织商品流通,科学地安排市场,正确地协调流通领域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
“经营”这一概念实际上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出现了“经营四方”的记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营”这一概念,包含了“买卖”、 “供销”和“推销”的内涵,在现代管理中, “经营”则包含了“策划”、 “营谋”、 “开拓”、 “发展”之意。
“经营”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经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商品生产者,既要从事生产过程的活动,用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把商品生产出来,又要从事商品流通的活动,抓住最有利的条件把商品销售出去,从而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为了取得最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之前就要了解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适当的价格,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过适当渠道,运用适当的竞争策略和推销策略,顺利地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所有这些活动都属于经营范围,可见经营和商品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从现代企业出现之后, “经营”列入管理,使“经营”有了新的内容,这时“企业经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运筹、谋划,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综合职能。要搞好经营需要把握以下几项内容:
(一)使企业内部活动变化的速度适应以至超过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企业内部经营的人、财、物、时间、信息、机构等是企业经营的立足点,企业技术的、经济的、社会政治的外部环境,是开展经营的重要条件,二者只有相互适应,企业才能发展。
(二)注重谋划各种重要经济活动的综合性职能。有效地应用各种有利条件,避开各种不利因素,使经营诸要素相互协调、平衡,发挥最大的作用,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三)努力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预期的利润、销售额,促进生产技术、职工素质以及职工文化和物质生活等指标的改善和提高。
(四)正确运用经营的决策艺术。经营决策是指决定企业经营目标和达到经营目标的战略和策略,即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不同经营者决策的手段不同。有的决策正确,左右逢源,在市场上如鱼得水,使企业不断发展;有的决策不当,以致决策失误,使得企业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甚至亏损、倒闭。要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和胆略,及对未来的洞察力,及时采取有效策略,运用合理技巧。
(五)充分运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激励艺术。企业经营是人进行的,运用激励手段诱发职工贡献出他的时间、精力及其聪明才能,非常必要。由于影响职工积极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很多,激励方法也有多种,物质的、精神的,以及根据职工的个性和能力安排工作、鼓励学习,实行民主管理,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这些方法要配合和运用得好,就要充分运用激励艺术,不断提高激励时的优化技巧、适技巧、公平技巧、诱导技巧和人文技巧,讲求最佳激励效益。
(六)正确运用竞争艺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不善于运用竞争艺术,就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竞争艺术,是在一定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知识指导下,富有创造性的非模式化的竞争技能和技巧。它的特点是:(1)具有开创性。竞争,要体现出竞争者勇于创新、别出心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的创造精神,要善于结合竞争群体的经验、智慧、气质、意志。(2)随机性。竞争,没有规范化的程序,表现为一种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分析复杂的竞争态势和综合变通能力。竞争艺术还表现在随时的、迅速的、突然的、灵活的变换手法上。(3)适度性。竞争,作为一种以企业实力为后盾的活动,进行何种形式的竞争都不能脱离自己所占有的物质条件,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竞争。市场经营运用竞争艺术,在重视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正确的运用和制定竞争的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一般策略有:总成本领先策略、产品差异策略、重点服务策略;具体策略有:价格竞争策略、产品竞争策略、快速取胜策略、服务取胜策略。
总之,搞好市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不断努力的统一过程。不能使“经营”和“管理”两个方面割裂开来,要善于以经营强化管理,以管理促进经营,使二者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有效管理
有效的管理,是搞好商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加经营效益不可缺少的前提。
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者必须通晓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管理活动中,才能针对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实现管理目标进行创造性的灵活有效的管理。
管理是一种领导艺术,也是管理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注重研究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指导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将人的主观因素同客观环境高度地统一起来,使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管理艺术是经营者的一门必修课。研究经营管理的艺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微观来说,它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本领和能力,有助于观察和妥善处理各种经营问题;从宏观来看,有助于加速我国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管理艺术是加速传统管理向先进的现代管理转变的催化剂,只有不断地改进我国商业经营的管理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商业工作者的积极性,搞好我国的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腾飞。
经营起点
适时进货,是商业经营活动的起点。
没有货源,经营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加强进货过程的管理对搞好经营非常重要。第一,它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采购进货”,可以使生产部门的商品资金迅速转化为货币资金,使生产得以继续进行,从而加速再生产过程,促进生产迅速发展。同时通过采购反馈市场信息,发挥商品对生产的引导、促进作用,使之按市场的需要改进生产。第二,它有利于扩大销售,满足市场的需要;第三,它有利于提高商业经营的经济效益,按照市场需要适时组织进货,使进、销、存各个环节协调一致,从而能在加速商品流通、降低流通费用时,增加经营收入。
适时进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一,扩大货源,保证供应。经营者对内制定好进货计划,组织好进货人员;对外掌握市场情况,熟悉进货渠道,处理同生产部门的关系,从而落实各种货源,保证市场供应。
第二,引导、促进、扶持生产,从而为消费搞好服务。经营者通过采购进货把社会产品转化为消费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组织好购前、购中、购后服务。购前服务是指向生产部门提出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的意见,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购中服务是指在收购过程中,主动与生产部门合作,坚持等价交换原则,在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利润等方面处理好同生产部门的关系;购后服务是指搞好信息反馈工作,在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良性循环。
第三,研究供货者的信誉、条件、选择最佳购货单位。在商品生产发展,货源比较充裕的条件下,选择最佳进货单位,首先,要考虑供货者的信誉。生产是否正常?质量是否信得过?花色品种是否编配恰当?能否按期交货?质价是否相称?等等。其次,要考虑供货者的条件。路程远近?运货费用高低?期货还是现货?等等。再次,以进货经济效益为标准,对几个进货者进行综合分析,选定最佳进货单位。
第四,确保商品质量,不使劣质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要卖好,先买好”,采购进货前,必须检验好商品质量,否则,不合格次品进入流通领域,不仅影响销售,还会占压资金,以致使经营亏本。
物循原则
适时进货的原则是什么?
(一)以销定进。首先,明确“买是为了卖”,能卖什么就进什么,能卖多少就进多少,保证买进货物都能顺利卖出去。其次,明确“先卖出手,后买进手”,看不准的货不能进,至少不能多进。
(二)勤进快销。 “勤进快销不惜售,资金周转利润多”, “库存时间太长久,占压资金利润少”, “人在勤字上下功夫,货在快字上做文章”,“货不停留利自生,勤进快销店兴旺”,所有这些经验都强调采购进货要“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做到正确进货,改变“半年一进货,进货销半年”的沉闷状况。 “勤进快销”只是一个总原则,至于每次具体进货多少,还要看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以保证供应,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为准。
(三)以进促销。 “新产品试着进,销得好大量进”, “换代产品多样进,适销对路促经营”。如何对待新产品和换代产品,这是经营者是否具有开拓精神的问题。 “见新就进,遇旧则豫”,也不会适应顾客的多方面需要,新产品也可能是消费者不中意的货物,老产品也可能是消费者乐意使用的商品。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如何使之适合市场需求,新产品不大行销时,没有完全打开市场,需要协助生产部门推销,以进促销,引导消费;老产品如果有市场,照样可以延长商品周期,组织适量进货满足消费需要。
进货渠道
适时进货的渠道有哪些?
采购进货的渠道有多种。(一)生产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的工厂,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厂、作坊、农场、专业户等等。(二)批发企业。包括产地批发、销地批发、批发市场、贸易中心、信托公司、贸易货栈等等。(三)外贸单位。包括进口商品外销转内销的商品。(四)供销社。包括县以上各级联社和基层供销社。(五)地区各单位之间相互调剂。
无论选择哪种进货渠道,进货时都要考虑以下因素:(一)进货者的信用如何?(二)商品质量如何?花色品种如何?(三)价格如何?(四)在途运输时间如何?结算资金占压情况如何?(五)各种费用如何?只有有利于及时经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才是最佳进货渠道。
从加速和扩大商品流通,提高进货效益出发,选择进货渠道的原则有以下几条:(一)要环节少。能从生产部门直接进货的就不要经过其它商业环节;能从产地批发进的,就不要经过销地批发环节。(二)要费用省。从里程、环节、运输工具、时间上综合考察,尽量节约进货费用。
(三)要渠道短。在能保证所有商品品种、数量的前提下,尽量就近进货,避免长途跋涉,远距离调运大流转。(四)经济合理。在上述各原则综合比较下,选择那些经济效益最高的进货渠道。
商业精神
在商业经营中只有坚持那些长期在实践中取得的正确经验, “弘扬商业精神,克服奸商习气”,以“买卖戒条”为训,才能不断使经营获得发展,取得更大效益。
怎样“弘扬商业精神”呢?商业精神,是在商业工作中形成的一种在经营管理上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勇于冒险,善于实践。(二)追求富裕,勤奋进取。(三)积极竞争,不断开拓。(四)珍惜人才,重视知识。(五)爱惜时间,讲究效益。(六)耳听八方,随机应变。(七)顾客至上,信誉第一。(八)不务空名,会干实事。(九)重视管理,精打细算。(十)统筹兼顾,目光远大。
所有这些科学的商业精神,对于今天商业经营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是商业史上无数商人成功经验的具体总结,是行之有效、历经考验的理性原则,历来为商业经营者所推崇奉行,至今仍光彩熠熠,有着实效作用。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是个体经营,都应运用这些精神来进行商业经营,必须会在经营实践中不断开拓市场,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组织好货源,做好销售工作。
怎样“克服奸商习气”呢?奸商习气,是脱离商业职业道德的商人,在追求财富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良作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金钱万能,唯钱是亲。(二)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三)投机倒把,不择手段。(四)善于钻营,不讲道德。(五)庸俗虚伪,巧言善辩。(六)夺人市场,挖人墙脚。(七)斤斤计较,吝啬小气。(八)极端利己,坑害顾客。(九)贪图享受,精神空虚。(十)讲究排场,表现虚荣。
所有这些“奸商习气”,都是建立在商业经营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基础之上的,虽然都是在经营中的表现,但归根结底是经营者缺乏职业道德的反映。商业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的一种反映,既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又能反过来影响社会道德。由于旧社会商人经营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发财致富,和买主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其经营作风无不受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影响,尽管他们有时也在口头上标榜自己做生意讲道德,但那只不过是达到不道德目的而滥用道德的伪善手段。他们所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足尺加三”、 “买一送一”、 “大甩卖”、 “大减价”等招牌,实际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广大消费者吃尽了这些鬼把戏的苦头,深恶痛绝,于是便得出了“十商九奸”的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商业精神”与“奸商习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规范。 “商业精神”,是商业道德规范 “善”的集结; “奸商习气”,是商业道德规范 “恶”的汇合。在旧社会,这些道德规范突出显示其“恶”的方面, “商业就是一种合法的欺骗”,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使这种道德规范 “善”的方面“商业精神”得以充分发扬。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影响,和人们“向钱看”思想的作怪,在商业经营中往往还有“奸商习气”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不断“弘扬商业精神,克服奸商习气”,使现代商业经营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