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少年儿童大百科
11171500000049

第49章 运算符号的发明

喜欢数学的朋友对运算符号也许再也熟悉不过了,它包括“+、-、×、÷、=”这些符号。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支撑着整个数学体系,如果没有这些运算符号,估计也不存在数学了。

运算符号最初出现在15 世纪以前,但当时还没有加法、乘法等运算符号。到了16 世纪初的时候,聪明的德国人魏德美同时发明了加法符号“+”和减法符号“-”。

在魏德美的时代,没有现有的计算符号供其使用。这让承接了政府规定征收税金时的税率计算以及商人把钱借出和借入时的利息计算等工作的魏德美很苦恼。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开始筹划新符号的诞生。一天,魏德美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是个‘+’字,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那你就叫加号吧!从‘+’中拿掉一竖就是一个‘一’字,可以表示减少的意思,那你就叫减号吧!”于是,就在魏德美的自言自语中,这两个伟大的符号诞生了。1591 年,一本由法国人毕耶塔撰写的数学方面的书面世了,书中首次在书中把符号“+”和“-”用于表示加法和减法。据说, 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开始使用“ ”号和“—”号了, 但是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就只好把推广使用符号“+”和“-”的功劳归功于毕耶塔。

“=”号的出现在“+”、“-”之后,它是在16 世纪由英国学者莱克德创造出来的。莱克德是一位计算强人,他曾计划用自己做的新型算盘同笔算竞赛。不仅是数学,莱克德也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宫廷御医。

莱克德在计算时,经常碰到一个现象:就是两个数字完全相同,但又无法表示。于是莱克德决定自己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很多符号之后,发现两条短平行线很适合作为相等的标示。然后,他决定就用它来表示两个数字相等,取名“等号”。

17 世纪中期前后,英国数学家欧莱德发明了乘法符号“×”。

据说当时的欧莱德很穷,因为没钱用灯,他夜里只能靠月光学习。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研究的热情,终成一代大师。欧莱德发现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是与加法又不尽相同,怎么办呢?聪明的欧莱德把加号斜过来写来表示另一种增加的运算,并为之取名为“乘号”。除此之外,欧莱德还发明了最原始的比例符号,它相当于现在的比例符号“:”。当时人们习惯用比例的方法思考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在比例符号上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欧莱德使用的比例符号是“。”和“::”配合而成的,它的表达方法相当复杂。

后来德国的数学天才瓦鲁夫把符号“:”和符号“=”组合使用来表达比例式,这个表达方法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同,并且沿用至今。

除法符号“÷”出现在17 世纪末期,是由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后来,英国的著名数学家拜尔在其所写的书中使用了哈纳发明的除法符号“÷”。从此以后,除法符号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到17 世纪末、18 世纪初的时候,人们所使用的计算符号已经与现在的计算符号已完全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