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1171400000007

第7章 小巧玲珑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东北角。它小巧玲珑,结构精致,被人们称为“园中之园”。

谐趣园的前身名曰“惠山园”,而惠山园又是与寄畅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里先从寄畅园说起。

寄畅园

寄畅园,在江苏无锡惠山。惠山,亦称“慧山”,或曰“惠泉山”,位于江苏无锡市西郊。惠山,是江南名山之一,以泉水著名,有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即“惠山泉”,亦称之为“陆子泉”;除此之外,还有“龙眼泉”等十多处泉水。用其泉水泡茶,清醇可口。惠山的东麓,有寄畅园、唐代李阳冰篆刻“听松”石床、宋石经幢、宋金莲桥等名胜古迹。

寄畅园,其全园大体上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园东部是一个南北狭长的水池,名“锦汇漪”,池中还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

在寄畅园的高处,可眺望惠山、锡山,绿嶂巍峨,龙光塔影。造园“装景”艺术大师们,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借景手法,将自然风景收入了寄畅园。全园的设计、布局等,都显得非常巧妙,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

康熙、雍正、乾隆儿代皇帝南巡时都游览过寄畅园,并且都在寄畅园里居住过。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乾隆皇帝南巡时,第一次到寄畅园游览和居住,就看中了它,并称赞说:“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

乾隆皇帝因为太喜爱寄畅园,遂令随行的画师进行写生临摹,并制图携回京城,令仿建清漪园,取“惠山”二字,命名为“惠山园”。《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里,记述了惠山园的情景:

惠山园门西向,门内池数亩,池东为载时堂,其北为墨妙轩。……园池之西为就云楼,稍南为澹碧斋。池南折而东为水乐亭,为知鱼桥。就云楼之东为寻诗迳,迳侧为涵光洞,迤北为霁清轩,轩后有石峡,其北即园之东北门。

乾隆皇帝还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并且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由此可见,惠山就是“谐趣园”的前身。

“园中之园”谐趣园

谐趣园,初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曰“惠山园”。在皇家园林颐和园内,为什么还建造一个园中之园呢?乾隆皇帝在《惠山园八景诗序》里,作了解释:

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曰惠山因。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得景凡八,各系以诗。

嘉庆十六年(1811年)经过大修后,改其名为“谐趣园”。其意为:和谐并富有妙趣之园。

谐趣园占地十余亩,以水池为中心,百间游廊、五处轩堂、七座亭榭环绕池边,倒影人池。

其游廊曲折回环,联结临水建筑,廊两侧,一边是山石绿树或翠竹簌簌,一边却清波微澜或流水潺潺,自有不同于长廊的奇趣;水榭当初是慈禧垂钓之处。每年一到严冬雪后,踏冰赏景,别有一种意趣;那廊亭结合的游廊,显得格外式样别致;那曲廊“三步一曲,五步一折”,使园中之园显得更加幽邃。

谐趣园匾额:

谐趣园宫门

主体建筑“涵远堂”

涵远堂,为谐趣园主体建筑,是供慈禧游览休息之用的。

涵远堂匾额:

涵远堂

涵远,为恩泽遍及四海之意,其意思是歌颂封建帝王的。涵远堂的前身是墨妙轩,原为惠山园八景之一。因当时内藏三希堂续摹石刻,故名为“墨妙轩”。嘉庆十六年大修完工后,将此轩改名为“涵远堂”。

涵远堂楹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此楹联描绘了涵远堂周围的自然景观。其意为:万寿山的烟霞缭绕,在袖下升起,昆明湖的云雾轻落在酒杯之前。

涵远堂内匾额:

履德之基

其内容表示封建统治者相当重视“礼”,认为礼是道德的基础。

知鱼桥

知鱼桥在谐趣园内,非常有名。桥有牌坊题额。“知鱼”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土,庄子曰:馇(音条)鱼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知鱼桥牌坊楹联:

回翔凫雁心含喜

新茁苹蒲意总闲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这两副牌坊楹联,其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刻画和高度概括了园中之园“谐趣园”以中央水池为中心,其造园“装景”形成的胜于天然之奇的人造的美丽景观和人的感受。反映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美丽的景色和感受,正像“知鱼桥”这两副牌坊楹联所归纳概括的内容可欣赏水面上回翔的水鸟,心含喜悦之情;亦可吟咏岸边日新的苹蒲水草,胸怀悠闲之趣;月光下湖水潋滟金光闪烁,又能使人们听见风吹水荡、岸石坤琮作响。

知春亭

谐趣园,其水池四周用太湖石砌成泊岸,沿岸植柳,池中种莲。夏天,莲叶田田,荷花吐艳,清香袭人。而春天风景更为可人。因此,园内又立有知春亭,并且有“知春亭”三字匾额。

说起知春亭,颐和园内以“知春”命名的就有三座:一座在昆明湖的东岸,名为“知春亭”;另外两座,都在谐趣园内。

“知春”可作多种理解。其中包括:得知春天来临的讯息。然而,春天来临的讯息,有各种各样,并且已被古代许多文人恰到好处地写入了诗作里或书里。例如:观鱼戏而知春(王勃的《仲春郊外》:“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看鸭泳而知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看北斗东指而知春(大诗人李白的《惜余春赋》:“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看雨而知春(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另外还有农业“七十二候”立春节气一候的“候应”——鱼上冰(俗称)。因为谐趣同为慈禧垂钓处,所以此处的“知春亭”,应理解为“鱼戏水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