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自然奥秘大百科(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
11170000000006

第6章 巨鲸为什么“自杀”

1985年12月2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清晨,一群硕大无比的抹香鲸游进了我国福建省福鼎县打水岙海湾。巨鲸拍打着海面,水声震天,蔚为壮观。正在这时,一场悲剧发生了。一条抹香鲸不慎触及水中的渔网,在水中扭曲翻滚,弄得水花四溅。不知怎么的,已经回到深水地区的鲸群都折了回来,它们中有的隔着渔网与不幸的同伴磨蹭身体以示安慰,有的奋力与渔网搏斗,想让伙伴脱险。可是,鲸群始终未能如愿。三四个小时以后,鲸群的全体成员无一幸免,全部搁浅在海滩上。令人吃惊的是,此时的抹香鲸仍然全部活着。

到了下一次涨潮的时候,人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一回鲸群可有救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再度浮起的巨鲸没有一条独自逃走,它们全都留在浅滩上,勇敢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渔民们和当地水产局干部用渔船竭力驱赶,但仍未奏效。最后,人们动用了机帆船,然而仍不奏效,尽管人们用船拖曳,但鲸群仍然不忍离开自己的伙伴。所以,拖一条游回一条,退潮以后,12头长12~15米、重15~20吨的抹香鲸全部横尸海滩,令人目不忍睹。

其实,类似的情况并不限于中国,自从1784年3月13日,法国奥栋港32条抹香鲸自杀的事件被记录下来以后,鲸类自杀的总数至今已超过1000头。不仅如此,几乎每种鲸都有过自杀的记载。比如,1984年3月上旬,在新西兰奥克兰海边,一头幼年圆头鲸不慎搁浅。结果,竟有143头圆头鲸冲上海滩企图抢救。但是,抢救失败,自己倒被困住。虽然经过当地驻军和居民竭力抢救,但最终只有60余头巨鲸被送回深海,情况之惨,催人泪下。

众说纷纭巨鲸为什么“自杀”?人类能不能使这些温顺的动物避免“自杀”的命运?动物学家一直在摸索其中的奥秘。据说,最早记录这种“自杀”现象的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然而,记载归记载,对于“自

杀”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自己也不能回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试图从各个方面寻求答案。最早,人们大都认为,鲸类是为了自杀才游到浅滩的。然而,很快就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既然是自杀,那么鲸类在搁浅时为什么会显得那么惊慌并发出求救声呢?于是,鲸类搁浅是为了到浅水区休息的说法应运而生了。可是,这种说法也很快被推翻了。因为科学家们发现,鲸是海中的哺乳动物,它们已经进化到能在海中休息和睡眠,根本用不到去浅滩休息。接着,有人提出了别的一些看法,诸如“是为了擦洗皮肤才搁浅”、“追寻古代迁移路线”以及“地震引起搁浅”等等。可是,除了虎鲸,并非所有的鲸类都喜欢到浅水擦洗皮肤,它们为什么又会搁浅呢?还有,有些鲸类在搁浅时走的并不是古代迁移的路线;容易搁浅的地方也并不一定是地震多发区,因而,这些论点都被一一排除了。三论并立当前,科学界有三种论点颇引人注目。

第一种是“恋群论”。持该论点的有美国动物学家格沃德教授。格沃德认为,鲸是海洋哺乳动物,它们具有很强的恋群性。虽然看似温顺,但在同伴遇险时却表现得勇敢非凡。由于鲸类用声呐系统定向并传递信号,所以当一头鲸遇险并发出求救信号以后,大批同伴便闻讯赶来,奋勇相救,直到同归于尽。格沃德认为,鲸的这种恋群性是亿万年来群体生活方式所决定的,这是一种保护同类的本能。可是,“恋群论”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同伴遇难,鲸类也会产生集体“自杀”的现象。

第二种是“地磁场学说”。持这种论点的有美国地球生物学家金斯彻维克。他认为,鲸和鸟类、鱼类一样,迁移的时候,以地磁场的高低来定向。迁移中它们往往避开磁力线较高的地方。金斯彻维克找出记录了美国东海岸212起鲸类“自杀”事件的地图,将它们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绘制的该地域磁力地形图对照着看,结果发现,“自杀”

事件多半发生在地磁场较弱的地区;巨鲸搁浅的位置,那儿的磁力线都垂直于海岸线,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地磁场学说”的可取之处。不过,“地磁场学说”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巨鲸在地磁场强度较高的地方搁浅?

第三种是“寄生虫学说”。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寄生虫损害了鲸类的听神经,所以导致了声呐系统失灵,造成了“自杀”的后果。

日本一位叫森满保的医学教授和他的同事,从1982年到1986年,解剖了8头因自杀而死亡的海豚,发现这8头鲸的听神经,全因寄生虫而遭到损伤。但是,对于这种观点,也有人认为,在没有取得足够多的数据以前,武断地认为所有“自杀”的巨鲸全都是因寄生虫的影响而闯入浅滩的,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些牵强。

关于巨鲸“自杀”原因的讨论还在继续,巨鲸的“自杀”也还在不断发生。看来,这就促使今天的科学家,全力以赴地找出鲸“自杀”的真正原因,阻止新的自杀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