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潜伏在职场
11169200000001

第1章 培养职场的“不争心”

在《道德经》里,老子十分推崇“上善若水”,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老子还在《道德经》中指出了“不争”所产生的理想效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争”,并非教人无动于衷、无所作为,而是教人要法“道”之自然,有所作为。譬如,老子教诲说:“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说,在心境方面,我们要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在与人结交方面,我们要善于保持友好、仁爱之道,而不求报答;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我们要善于恪守信用;在处事方面,我们要善于发挥所长;在行动方面,我们要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机、合乎时宜。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利物”、“处下”、“柔弱”,那么他也就做到了“不争”,也就达到了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在职场中,“无为不争”才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

案例一

章女士今年43岁,她大学学的是中文,因为英语水平突出,毕业后便开始从事编译工作,如今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0年。当初,她的英语水平在公司里可谓出类拔萃,但凡有重要资料的翻译工作,她都是第一人选,深受领导的器重。所以,虽然期间有多次跳槽的机会,她都放弃了。后来,公司里不断有新人进来,其中不乏外语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章女士明显感到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公司里的外事工作,她不再是唯一的人选,有好几次都被两个新手取而代之;一些重要的编译工作,也都以新人为主。章女士很苦恼,她试图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试图再充电,无奈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于是她不再觉得每天上班是快乐的事了。

案例二

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名校的李先生,刚到新单位工作时,为了突显自己的能力,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还处处设法去帮助同事。可是,他渐渐发现,同事们个个都开始疏远他,部门主管也时常刁难他,这让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听到同事们背后的“议论”,李先生才意识到,自己在他们的眼里,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看似帮助同事,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功劳簿上添功”。

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职场中尤其如此。无为不争,无疑是一种大智慧。太急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刮目相看,表现得急于求成,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不仅会给人留下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会使你过早地成为别人的竞争对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一旦成为强弩之末,那只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职场中有很多人都认为,在工作中一定要突显自己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住自己的位置。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处处争强好胜,而且总爱把别人比下去,把自己的能耐表现出来。但他们没有想到,过犹不及,处处争强好胜,只能引起同事的反感,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很大的压力。

争强好胜的人,往往过得不快乐,因为他们忘了保持一颗平常心。职场竞争变幻莫测,并不是你够聪明、够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的。当我们无法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就可能会与同事之间发生不快,甚至是恶性的竞争。职场中的这种不良竞争,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如逆反、压抑、愤怒、怨恨等。而自己也会感到身心疲惫,并采用各种的方法来压抑自己,把愤怒、焦虑的情绪埋在心底,而表面表现出正常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身在职场,我们要培养一种“不争心”,这也是给自己减压的最好办法。

这里所说的“不争”,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有原则地把欲望控制在“知足”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资源,正确地定位自己。同时要切忌和同事攀比职位、薪水等,要在竞争中培养欣赏别人的气度,保持心理的稳定,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看到自身的优点是不够的,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尽可能地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工作在职场中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最可怕的不是别人为难你,而是你自己为难自己。同事之间各有长短,如果在所有的方面你都要争第一,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必然会比得垂头丧气、信心全无,这样你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