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宇宙奥秘大百科
11168600000044

第44章 载人的太空飞行器

航天飞机是一种载人的太空飞行器。它的最突出优点在于可以反复使用,因此是空间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破。它为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太空领域提供了经济实用的工具,所以航天飞机的发明被称为人类通向宇宙之路的又一块里程碑。

在航天飞机诞生之前,人类探索太空的工具,不论是人造卫星、登月飞船,还是随后的太空实验室,都是通过发射一个又一个功率巨大的运载火箭来把它们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是使卫星和飞船进入预定轨道运行的主要运输工具。

研究、设计和制造这样的运载火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代价高昂的运载火箭只能使用一次;每发射一次卫星或飞船都要重新制造一个甚至几个运载火箭。1969 年,美国发射的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和阿波罗登月飞船,起飞总重量为2800 多吨,但除了约5 吨重的登月指令舱外,全部器件只使用一次就丢弃在宇宙空间。像这样的发射,每次要花费

1750 万美元。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到1972 年12月19 日,“阿波罗”17 号宇宙飞船运载3 名宇航员登月归来以后,就此告一段落。

不过,有很多宇航方面的专家不肯罢休,他们始终认为探索宇宙能为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好处。所以,每年仍然有一人批人造卫星飞上天空。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还利用“阿波罗计划”中已造好而没有来得及利用的“土星”5 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太空实验室。然而,由此也带来了麻烦:施放到太空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投入使用,有时由于装在它“肚子”里的仪器设备发生了意料不到的故障,导致整个卫星失效。像这种局部损坏,只需稍加修理就能正常工作的人造卫星不是很少而是有不少。它们不能发挥作用,只是绕着地球一圈又一圈地转,变成了太空的“流浪汉”;如果碰巧撞上了正在正常飞行的人造卫星,还会引起一场爆炸,那时它们就是十足的“闯祸坯”了。

还有那种比人造卫星更复杂、更高级、造价更高的太空实验室,一旦它贮存的食物、氧气、实验物品花尽用完以后,无法得到补充,结果也逃脱不了被丢弃的命运。它和失效的人造卫星一样,白白占据了地球上空目前已经显得很“拥挤”的运转轨道的位置。

当然,也可以另外派一艘宇宙飞船到轨道上去给实验室送货上门;但这样一来,问题也涉及每次要动用一枚只能用一次、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运载火箭,花费太大了啊!

这种被动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宇宙航行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研究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工具,以便大大降低宇宙航行的成本,就成了人们发展宇宙航行事业的迫切需要。

对于这种未来的运载工具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各方面的专家为当时还没有出生的“胎儿”勾勒了一副大致的“面貌”:它必须可以重复使用、经久耐用,在完成了各项任务以后,能像普通飞机一样飞回来在常规机场跑道上平稳降落。它必须能携带各种各样的人员,包括没有受过专门飞行训练的普通人。它必须有较宽大的货舱,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物品,而随机的科学家只需通过短距离的通道就能够进入货舱,进行各项理化实验。它能随时改变自身的运行轨道,跟正在绕地球运转的各种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靠拢甚至对接,从而对那些失效的人造卫星进行修理和保养工作,为太空实验室运送物资,担负太空紧急救援任务。

它必须能施放和回收各种人造卫星,或者作为一种中间站,供飞往其他星球的宇宙飞船起落逗留。

一句话,它是一种具有运载火箭性质、来回于太空与地球之间、像飞机一样的宇宙运输工具,它的名称就叫“航天飞机”。

美国是最早研究航天飞机各种可行方案的国家。从1969 年停止“阿波罗计划”以后,就立即集中5 万名高级技术人员,花了差不多10 年时间和将近100 亿美元的研制费用,终于把一张张蓝图上的东西变成了一架真正的航天飞机。1981 年4 月12 日上午7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第39 号发射台上,升起了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从此,宇宙航行的新纪元开始了。

1981 年4 月12 日,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一片欢呼声中徐徐上升,进入太空,在轨道上遨游了54 小时后,安全返回地面。至1991 年止,有5 架航天飞机曾在太空遨游,其中美国有4 架,前苏联有1 架。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航天飞机是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如卫星、物品等)的飞行器,可以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