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高情商的孩子成大事
11168100000031

第31章 谁是真正的男人

美国一个小城公开招聘市长助理,条件必须是男人。当然,所说的男人更多是从精神层面来理解的。

经过了多番文化和综合素质的角逐,有一部分人获得了参加最后一项特殊考试的权利,这也是最关键的一项,考官就是市长本人。

第一个男人走进来,他的身高至少有一米八零,长相更是仪表堂堂。市长带他来到一个特别的房间,房间的地板上洒满了碎玻璃,尖锐锋利。市长以万分威严的口气说:“脱下你的鞋子!将里面桌子上的一份登记表取出来,填好交给我!”

壮硕的男人毫不犹豫地将鞋子脱掉,踩着尖锐的碎玻璃取出登记表填好交给了市长。他强忍着钻心的痛,依然镇定自若,表情泰然,静静地望着市长。市长指着一个大厅淡淡地说:“你可以去那里等候了。”男人的心里乐开了花。

市长带着第二个男人来到另一间特殊的屋子,屋子的门紧紧地关闭着。市长冷冷地说:“里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张登记表,你进去将表取出来填好交给我!”男人推门,门是锁着的。“用脑袋把门撞开!”市长命令道。男人不由分说,低头硬撞,一下、两下、三下……头破血流,门终于开了。他取出表认真地填好交给了市长,市长说:“你可以去大厅等候了。”男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那些身强体壮的男人都用自己的意志和勇气证明了自己。

市长表情有些沉重。他带最后一个男人来到一个房间,市长指着站在房间里的一个瘦弱的老人对男人说:“他手里有一张登记表,去把它拿过来填好交给我!他不会轻易给你的,你必须用你刚硬的铁拳将他打倒……”男人严肃地盯着市长:“为什么?你要给我一个理由!”

“不为什么,这是命令!”

“这是什么愚蠢的命令,我凭什么打人家?”

市长又带他分别去了那个有碎玻璃的房间和紧锁着的房间,同样遭到了他大呼小叫的反对和拒绝。市长对他大发雷霆……

男人气愤地转身就走,却被市长叫住了。市长将应考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当场宣布只有最后一个男人被录用。

那些捂着自己的伤口审视着被宣布录用的人,发现他的身上一点伤也没有时,都惊愕地张大了嘴巴,非常不服气,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

市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不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人是有高度理性的人,必须懂得反抗,敢于为正义和真理献身,而不是在权势的压力下,对领导百分百服从的人。”

高情商的孩子这样做

不错,真正的男子汉是懂得反抗、敢于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而不是唯命是从,做出无谓牺牲的人。你永远都应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没有人能够左右你勇敢而正直的内心,除了你自己。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做

对于男孩来讲,父母就应当注意培养他的男子汉气质,这比培养他的文化知识更重要。文化知识不是一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男孩如果没有了男子汉气质,他将会在未来的社会生存中处于劣势。简言之,高智商未必能让一个人成功,低情商却可以毁掉一个人,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男子汉来培养。如果,下次……

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精神病医生,在他退休后,撰写了一本关于医治心理疾病的专著。这本书足足有一千多页,书中对各种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有相对应的药物以及情绪疗法等。

有一次,他受邀到一所著名大学为学子们讲述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课堂上,他手里拿着这本厚厚的著作,对台下的学生们说:“这本书有一千多页,里面有三千多种治疗方法,一万多种药物,但所有的内容,只有四个字。”

学生们似乎没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医生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便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次。”

医生说,病人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无非就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进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她”、“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然而医治方法有数千种,但最终可以解决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不会放弃所爱的人”、“下次我会换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同学们听完医生的解释,无不默然。

高情商的孩子这样做

过去是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沉浸于过去的“如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你改变不了什么,你所能改变的只有未来。作为孩子,我们也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如果”:“如果我再细心一点儿或许那道题就不会出错”,“如果我当时再努力一点儿或许我就能考上重点中学”,“如果我能够早起床,或许就不会上课迟到”,总之,我们总是停留在对往事的追悔之中,事实上这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反而平添更多烦忧。当再出现这些“如果”的时候,你把它改成“下次”,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高情商的父母这样做

孩子们的烦恼有时候是他们自己的情绪和思维造成的,当他们对于过去的事情总是追悔莫及的时候,烦恼就来了。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是人之常情,孩子当然也不例外,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但是如果孩子过多地沉浸于其中,就会对其情商的发展不利。正确的思维是教会孩子少说“如果”,多说“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