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玉器,不仅玉料纯美无瑕,而且雕琢精致,价值连城。战国后期,秦、赵两国为了和氏璧争来斗去。这块玉璧原属楚国,后来为赵国所得,又为秦国骗取,所以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秦、赵长平之战以秦获大胜告终,和氏璧又到了秦国,其后便不知去向。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玉工孙寿将它雕琢成“传国玺”。这种说法可信吗?
和氏璧是发现于春秋时期的一块美玉,因为楚人卞和发现,故名。而后更因“完璧归赵”的故事名扬天下,据传秦统一六国以后,始皇帝曾将和氏璧制成天子玉玺。由垂相李斯用大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之作为统治天下的象征。于是,围绕着传国玉玺的流传不绝于史。
那么,到底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和氏璧,它真的制成传国玉玺了么?这个传国玉玺下落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探究历史的真相吧。
玉石,自古以来因为它的晶莹剔透,美轮美奂,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纯洁无瑕,高贵典雅的象征。据《韩非子·和氏》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位于今天湖北南漳县的荆山看见有凤凰落于山上,因听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便在山上搜寻终得玉璞一块,并视之为珍宝,此后,他先后将玉璞奉献于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他们都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并断定是卞和在戏弄自己,于是便对卞和施以酷刑,先后将他的左脚和右脚砍去,等到楚文王即位后,听到宫廷中有人说卞和怀抱璞玉在楚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涕泪交加以至满眼溢血。文王派人问他,说天下被别足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如此伤心呢?卞和说:“吾非悲月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逛,此吾所悲也。”他的行动使文王非常感动,于是命人将璞加工而得一块无瑕的美玉,是为和氏璧。
但据多方考证,在楚国的历史上,根本没有楚厉王,而且楚武主在位51年,历经三朝,他的年龄又该是几许呢?所以有人推测,《韩非子·和氏》中所记载的故事是否是在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不受重用,反遭打击的社会现状鸣不平从而编造的寓言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史上关于和氏璧是否存在都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再看看在此后的历史记载中,还有哪些关于和氏璧的传说。楚文王后的历代楚王对此玉都非常珍惜,大概四百年后,楚威王为表彰功臣,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在与宾客游赤山时,拿出玉璧供宾客观赏,但杯凉席散之时,价值连城的玉璧却不翼而飞了。据《史记》记载,后来成为战国著名纵横家的张仪也在宾客之列,因当时的魏国人张仪还是一个贫贱小民,且德行不佳,于是,大家都怀疑和氏璧是张仪所偷,但张仪却坚决不予承认,这也成为了历史悬案。据《战国策·赵一》记载: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锰。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而苏秦所得之
和氏璧西入于秦之后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但另据传说,后来,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美玉,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玉便是多年失踪的和氏璧。后来,赵惠文王便将在本国出现的和氏璧据为己有。此后,便出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但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表面看来,完璧归赵是赵国的胜利。但在此后,秦国先后在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80年攻打赵国,直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日衰,并于公元前228年被灭,蔺相如全族被诛。因此,由和氏璧所引起的争端最后使赵国遭到灭国之灾。这能说是赵国的胜利么?中国向来有同情弱者的传统,也许这是后人为了抑秦扬赵而杜撰的也未可知。据说,在秦灭赵国后,和氏璧最终落入了秦国手中。后来的史书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关和氏璧下落的记载。那作为千年美玉和氏璧的下落应有两种可能,其一,成为了秦始皇的随葬品,如若真是如此,将来在开启秦始皇地宫时可能还可一睹和氏璧的真容。其二,有可能事情到此为止好像已经结束了,但是,历史上更多的传言又认为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传国玉玺,流传了下来。但据《太平御览》中说,秦始皇所制的传国玉玺是由陕西产的蓝田玉所制,而据推测,在湖北荆山所发现的和氏璧不应是蓝田玉所制。而且,作为玉璧的和氏璧应该是平面环形,既然是环形,就不可能制成玉玺。到底哪一种说法是真的呢?的确让人们是非难辨,真假难分。
如果传国玉玺真是和氏璧所做,那它的下落又如何呢?传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到南方巡视至洞庭湖时,皇帝的龙舟突然被骤起的风浪吹得左右摇晃,差点翻船,正在危急时刻,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江中以震慑风浪,湖面竟奇迹般地平静下来。这样又过了八年,一次,秦始皇在陕西华阴平舒道出巡,路上有一人持璧称:“请将此璧还给祖龙(秦始皇的别称)。”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亡汉兴,开国君主刘邦从秦将处得到玉玺,并号称“汉传国玺”。在西汉王朝,它成为皇权的象征被珍藏于长乐宫。西汉末年,皇帝年幼,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篡汉后,逼太后交出玉玺,盛怒中的孝元太后将玉玺掷于地上,并摔掉一角,从此,传国玉玺出现了疤痕,但还是被王莽得到。汉末年,天下大乱,玉玺从宫廷失踪。后被大将孙坚所得,而孙坚当时是袁绍的部下,袁绍逼孙坚交出了玉玺,但后来袁绍兄弟败死,玉玺绕了一个大弯,又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中。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玉玺也几经转手,而且这一时期,一些割据王朝的统治者为表示自己才是天命所归,承接正统,纷纷私自刻印玉玺。等到了隋唐时,“传国玉玺”仍被奉为至宝。
到了宋朝,真假传国玉玺就经常被发现,一直到了清朝初年,在清朝的皇宫藏品中就发现了三十九方玉玺。其中不乏被称为传国玉玺者,但据说都是假的,真正的传国玉玺被元将带到了漠北。
看来,和氏璧和传国玉玺的传说孰真孰假,的确已经难以考证了。但和氏璧及传国玉玺的故事留在人们心中美好的记忆却久久使人难以忘怀。可是笔者要提请读者思考的是:玉璧本身已经较薄,且刻有花纹。若再将玉璧改刻成玉玺,先得磨掉两面的花纹,已经薄得没法再刻制什么玺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