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对于一个人来讲,志气是最重要的,不论处在什么境地,只要志气不灭,就不会完全失败。大到一个民族而言,它要有自己的民族信仰与信念,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那么这个国度也就危险了。
“匹夫不可夺志”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南怀瑾老师认为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的意思,最深层次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信仰与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能被摧垮的。我们小的时候就学习过这样的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什么要“先擒王”呢?就是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一个部队的士气、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一个将帅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另外和行军打仗相同的是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东西都掏空了,那么你也就很快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对于一个民族也如此,所以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占领他人国家与家园的人,他们总是想法设法要把自己的文化灌输给对方,目的就是要让弱小方的文化微弱、消失。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任何外来的文化不但没有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夺走,反而都被我们的文化同化。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罢,三军打仗也好,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信念。
拿破仑曾经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士气是构成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一支军队士气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把挫伤敌人的锐气,激励己方的士气,作为运筹决策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279年,齐国田单所率军队被燕军围于即墨。田单首先派间谍向外宣传说:“我最怕燕军俘虏齐军士兵后,把他们的鼻子割掉,再把他们放到攻击部队的前头,那样即墨就要被击破了!”燕军听说后,果真这样去做,令人将俘虏的鼻子全割掉,推到阵前恐吓齐军。城中军民看到被俘的士兵被割去鼻子,异常愤怒,死守不屈。
田单又派出间谍四处散布言论说:“我最怕燕军挖即墨城外的坟墓,那会使城中军民人人寒心,失去斗志。”燕军将领听说后,不仅下令挖掉齐人的坟墓,还焚烧掉骸骨,威逼齐人投降。城中齐国军民见此情景,悲痛涕零,义愤填膺,决心同燕军决一死战。田单看到高昂的士气上来了,便率领军民大举反攻。燕军溃败,齐军很快收复了所有失地。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项羽这个人有勇少谋,听到楚歌声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拒绝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信心东山再起,还高声叫着“天亡我也”!他认为这是老天爷要他灭亡,他一个主帅都抱着这样的信念又如何能不败呢?所以项羽可谓是一个英雄,一代枭雄,但是终究不是做皇帝的料。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从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孔子认为比三军主帅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的信念,这个中心思想给丢失了,那么就是玉皇大帝来了也拯救不了这个人。青少年当有一股永不服输、自信向上的志气,这样才能百折不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