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自古做人难,做一个有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更难,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自我修行的过程。《菜根谭》中有语:“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青少年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做起。
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修养有“内圣外王”之说,孟子就此修养之道,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首先说明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果位。
南怀瑾老师认为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能够修到纯粹精湛的,当孟子莫属。而孟子所说的这句话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最恰当的理解。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下一番苦功,如何炼就金玉人格。要想成就大境界,必须在修心养性上下苦功,时时拂拭心灵,处处反思行动,莫让自己蒙尘。
赵概,字叔平,宋朝南京虞城人,官拜观文殿学士,追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理由,把其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清静淡泊,对此并不计较。
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淫乱,忌恨欧阳修的人借题发挥,以此事来诬蔑他。皇帝震怒,没人敢为欧阳修辩护。这时,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有人问赵概:“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嫌隙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皇帝并没有听赵概的话,欧阳修仍旧被贬官滁州。赵概后来执掌苏州,接着又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上书,要求先为欧阳修恢复官职。
虽然赵概的请求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赞赏赵概宽厚大度、不计私怨的品行。欧阳修也认识到了赵概的德高望重,对其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在郓州时,手下官员私自挪用了公款三十万,用来买了田地租赁赚钱。赵概知道这个官员家中贫困,因此就拿自己的钱替他补上了亏空的公款。史书上说他一生待人处事都是这样,足可见他的仁慈宽厚。
赵概的德行如此高尚,这得益于他能够在平常严谨克己修身。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个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
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渐渐少了,赵概终于成为了德行高尚之人。
看来,高尚的品行是经过循序渐进的严谨修身而修出来的。
赵概通过自我有意识的修养,从而达到令身边人称颂的境界,这就是在自己身上起到效验的阶段。按照南怀瑾老师的说法,修心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善养浩然正气。何为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三气构成了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中国历史上具有一身浩然正气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个。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 可为了反抗蒙古人的入侵, 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 蒙古派出大军, 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 拿出自己的家产, 招募起3万壮士, 组成义军, 抗元救国。
有人说: “蒙古大军人那么多, 你只有这些人,怎么能抵挡?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 是令我心痛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 也要为国尽力!”
后来, 南宋统治者投降了蒙古军, 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 “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 即使难以医治, 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 ”
不久, 他兵败被俘, 坚决不肯投降, 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蒙古人的多次劝降, 最终舍身报国, 慷慨就义。
可以大书特书的“善养浩然正气”的英雄。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出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终于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不能达到“养浩然正气”的境界,但是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无论学问如何,成就如何,青少年们最需重视的,是自身的修养。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财富和功名,而在于你自身的历练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