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作为一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圣人,孟子为何会困于齐梁,成为各个国君的摆设,闲来召之谈论一番,却经常是不欢而散?道不同,就一定不能为谋吗?青少年要怎样在不同的道之间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看看南怀瑾老师对于孟子的解读,或许你会有所收获。
南老认为这种“道不同”是王道与霸业、圣人与英雄的分野的必然结果。因为孟子主张传统文化的王道精神,既不愿讲当时侵略吞并的不义之战,也不愿讲霸道,而当时的国君们面对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局面,心中都有一个大欲望,那就是“天下归心”。将万里河山纳入自己的版图之内,能有此成就,岂不快哉。因而他们渴望富国强兵,扩大领土,增加人口。如何才能在短期内实现这些愿望,手段只有一个:武力。而孟子却一直谈着他的王道理想,坚定且执著。
孟夫子的这份执著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其实如孟子这等具有无上智慧的人怎能不清楚梁惠王心中所想,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大有即使给他一个国王的宝座也不能换取他心中的理想的味道,这就是圣人之为圣人的伟大之处了。
正所谓“人各有志”, 当人们的人生志向、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不能与别人达到一致时,只能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道不同时,坚持不与之谋;一是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西伯姬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姜尚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武王最终伐纣成功,天下人尊奉他为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世人对伯夷与叔齐的做法,既有非议也有赞赏,可他们坚持了自己的志向,正是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自己喜欢,在自己心里过得去就好了,又何必听他人言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仰不愧天,俯不忤地。
当然在既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又必须通过别人来实现它的时候,就只好委屈一下自己,换一个方式是最好的选择。这有与他人进行讨价还价的味道,似乎是在玷污自己的理想,可是如果拒绝到底,就没有机会了,岂不可惜。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初入秦时的故事。
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秦孝公欲振兴秦国,一统天下,乃广纳天下贤才。
商鞅遂进入秦国,以图建功立业,他由秦孝公宠臣景监推荐,与秦孝公商谈国事。
初次会面,商鞅说了很久,孝公却不时地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怒骂景监,说他介绍的人是个疯子,满嘴狂言乱语。景监因此责怪商鞅,商鞅说,我向大王说的是帝道,他却不能领悟。
过了五天,景监又请求秦孝公召见商鞅,这次谈话比较投机些,但还是不能合孝公的意。于是孝公又责备景监,商鞅对景监说他这次是谈王道,大王还是听不进去,请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不成功,他就回家了。
商鞅第三次晋见秦孝公。两人相谈,数日不厌,在谈话过程中,秦孝公不知不觉把身体移到席案前面来了,与商君促膝而谈。景监觉得很奇怪,于是问商鞅,这次怎么能使大王如此满意。商鞅说,这次我谈的是霸道,大王因此大悦。而秦孝公最后告诉商鞅说,行帝王之道,等得太久,他没有这个耐心,况且人人都想在自己在位时就名扬天下,怎么能够默默无闻地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呢?行霸道能及时看到国家富强,这才合他的意。
于是秦王开始任用商鞅推行霸道。秦孝公变法,以武力治国,秦统天下,厉行霸道,秦朝十五年而终。
商鞅三见秦王,前两次提出帝道和王道,都被秦王所拒绝,接着提出霸道,终于宾主尽欢,从此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商鞅的做法正是投其所好,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想法,终有所成。
“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为人处事就是这样,在坚持之中也要有所变通,否则难免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孟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绝不与现实妥协,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留一身清白照亮乾坤,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圣人之道。而变通处世,来一点“曲线救国”,却是普通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常用方法。
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青少年们不妨学着变通一下,走一走其他的道路,或许也能够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