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图书馆遇见南怀瑾
11163500000028

第28章 凡圣只在一念间

圣人,百世之师也,大而化之之谓圣。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凡人在众人的唾沫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妥善藏身,以求安身立命;圣人则按自己亘古不变的规律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直至奋斗到最后一刻。

作为青少年,我们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那我们可以通过奋斗成为圣人吗?答案是可以。

南怀瑾先生说,凡夫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才是圣人。

圣人是孟子为士人提供的理想人格,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大而化之之谓圣。”“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对于士人有何意义呢?孟子说,圣人可致,“人人皆可为尧舜” 。

也就是说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但不是任何凡人都能成为圣人,这需要有坚定而执著的信仰,需要一颗胸怀世界的心,要有大智慧,大慈悲,经大磨难、大困苦而志向不改。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夜以继日,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身处为难之境地,便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我就在我身上割多少肉吃给你吧!”于是修行者拿来一个天平秤,开始忍痛割肉。

这时,天帝开始使用法力,从而使得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一直割下去,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如此舍身,于是和侍者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原来的健康。

这就是圣人之道,为救众生疾苦,宁愿舍弃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真是难上加难,所以世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圣人,却有着如繁星般遍布于世间的凡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与他们等高。

1944年冬天,德国纳粹终于被苏军打败了,成百万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那平时勤劳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眼中充满着仇恨。士兵和警察们竭力地阻挡着她们,生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满脸皱纹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她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

她到了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外形和共同人性的人。”

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这些战俘。

这位老妇人所做的虽然不属心忧天下、情系苍生的大事,但她的做法也足以称为圣贤。毕竟事关天下的大事能有几多,倒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系着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需要圣人的情怀,怀圣人心,做平常事,这样就人人皆可称圣人了。

所以,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地修行而来。将这个道理挪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是可以成立的。青少年们要铭记:凡人与圣人只是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那一步,便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