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麦克斯韦 罗蒙诺索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11158100000011

第11章 渔夫的儿子

科学,给青年以养料,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

——罗蒙诺索夫

俄国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北德维纳河里有一个岛,叫做库尔岛。从库尔岛能望到北德维纳河岸上的霍尔莫戈雷城的古老教堂和房屋。沿河向下游走90俄里(1俄里=1.06公里)就到了大港口城市,商业比较繁荣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从阿尔汉格尔斯克下行30俄里,就是白海。这库尔岛虽是河中间一个不大的小岛,但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也就不免也要卷入一些商业往来活动。但商业活动大多局限在漫长的冬季,整个夏季里渔民们都忙着出海捕鱼。虽然霍尔莫戈雷一带的人居住得离海比较远,但他们可通过北德维纳河为他们提供天然的出海航道,出海去捕鱼、捕海豹、海象等,这一带的居民被称为波莫尔人(当时对白海沿岸从事航海和捕鱼的居民的称呼)。他们之中除了渔民还有农民。

库尔岛上的居民不是很多,当时他们并不是十分贫困。岛上有沼泽、草地也有小片可供耕种的土地。这个岛上有个叫米沙宁斯卡雅的小村子,村子里住着一位叫瓦西里·多罗费依奇·罗蒙诺索夫的渔民兼农民。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的父亲。

瓦西里·多罗费依奇·罗蒙诺索夫少年时代就成了孤儿,是他的叔叔路卡把他带大的。路卡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航海者和渔夫,是位受人尊敬的渔船上的舵手和指挥。瓦西里跟着他一起出海、捕鱼,学了许多东西,在出海、捕鱼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瓦西里快30岁的时候,离开了叔叔路卡,娶了妻子,有了自己的家,开始了家庭生活。

1711年9月,瓦西里的妻子阿莲娜·伊万诺芙娜为他生了个儿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儿子,取名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夫妇俩把这个小生命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次瓦西里外出回来,已经是很晚了,他饭也没顾得吃,就走进屋子里的一个黑糊糊的角落里,那儿从天花板上往下吊着一个大摇篮,小米哈依尔就待在那里。他拉开帘儿,往里看了一眼。

“睡啦?”他低声问道。

“睡啦。”阿莲娜·伊万诺芙娜答道。

他把腰弯得更低一些,脸快贴在儿子的脸上。然后回过头来对妻子说:“你看,阿莲娜·伊万诺芙娜,他睁着大眼睛到处张望呢!”

阿莲娜·伊万诺夫娜走近摇篮。

“是吗?”她摇摇头说:“你这是怎么啦,小儿子,还玩呢?是不是把时间都给忘啦?现在是夜里,很晚了,该睡啦,米申卡(对米哈依尔的昵称)!”

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从摇篮里向外探望,仿佛他想看到人世间的一切!

“米哈依尔,米哈依尔!我的儿子!”父亲用那只饱经海上风霜吹打、海水浸泡而变得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孩子绸缎般的软发。“睡吧,听见吗,该睡了。真有你的,看了个够……准是个机……机灵鬼!”他一面脱衣服一面向阿莲娜·伊万诺芙娜夸赞自己的孩子。

是的,青年之家的乐趣来自孩子,没有孩子,家庭生活就显得枯燥乏味,不仅瓦西里这样感觉,恐怕别人也有这样的体会。

转眼之间,米哈依尔已经长成了一个身体健康、结实、伶俐的孩子。他满屋子跑着、跳着,博得了父母的欢心。作为渔民之家,他们还有什么所图呢?瞅着这么一个欢蹦乱跳的儿子太太平平地过日子就是最大的满足!孩子维系着家庭,父母由于爱孩子而更加照顾到温暖的家庭。瓦西里是个体力好、能吃苦耐劳,而又有进取心的人。每年从春到秋,他出海捕鱼,顽强的劳动换来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一点钱。阿莲娜·伊万诺芙娜一天到晚,照顾着孩子,手不离针、针不离手忙个不停。共同的辛劳,使家庭事务井井有条,家庭生活在当地还称得上幸福美满。虽然比较富裕,他们还是过惯了省吃俭用的节俭日子。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渔民的儿子不说个个是渔民,但自然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从小就与水和船有着不解之缘。库尔岛上每一家的小孩子,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划船和驾船,年及七八岁,他们就可以独自驾着小船在河上划出很远很远,他们自己也不急着回来,家长也放心,不急着出去找,只要不是黑天。

米哈依尔七八岁的时候,大概也不止一次地同其他男孩一起驾着船离开库尔岛,到霍尔莫戈雷城去。当时这座城虽然还是一座不太繁华的小城,但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可是大开眼界了。那里的许多店铺和手工作坊都是村子里所见不到的。他们在城里逛马路,到处都感到新鲜,到处也都想去看看。铁匠铺里在锻制渔船上使用的沉重的铁锚,打绳场上在打制各种绳索,店铺里陈列着商人们从遥远的莫斯科贩运来的各种货物。

有时,米哈依尔和小伙伴们站在一所小房敞开的窗子旁边,远远地观看雕刻匠独具匠心地在海象骨板上刻着奇妙的花纹。坐着小船回库尔岛的时候,孩子们谈论着霍尔莫戈雷的见闻,都想能再到那里去玩,尽管家里对他们这种私自出门是要狠狠责骂的。

米哈依尔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比其他孩子长得又高大又结实,父母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他们看着这样的孩子过日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心里寻思着,这孩子大手大脚的,将来准错不了,出海捕鱼蛮行。瓦西里也有意在培养儿子对船和海的兴趣,目的是想让米哈依尔多接触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将来好接替自己出色地完成这一行。他时常带着米哈依尔出海给他介绍出海捕鱼的经验。

有一次,瓦西里带着米哈依尔参观一个大造船厂。小男孩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动作敏捷而果断,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

造船老师傅叶列麦大叔爱抚地拍拍小男孩的肩膀,口里叫着“好船!”他觉得未来船主结实的身体和这崭新的大木船是很相称的。于是对身边的小男孩说:“坐上这样的船,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也能经得起风吹浪打。这是我们造的第一艘新式船,是你父亲的……”

小男孩仔细地观察着船的每一部分,摸摸这,碰碰那,充满了好奇心。这叶列麦大叔和米哈依尔的父亲有过多年的交往,可米哈依尔,叶列麦还是头一次见到。他看着米哈依尔长得结结实实、虎头虎脑的样子,心里寻思着,将来准像他爸爸一样,是一个海上的好舵手,不由自主地对米哈依尔增添了许多喜欢。

可这米哈依尔也并不陌生,好像他就是船主似的,关心着造船和航海。他一面敲击着船板,一面说,叶列麦大叔,别忘了给横梁多涂点铅丹,否则,船会腐烂的。叶列麦大叔默默地使了个眼色,好像说,小孩子,这就用不着你操心了。

这些梁板木真棒,它硬得像石头。小男孩用小拳头敲打着船板,顺口又向叶列麦大叔发问了:要是船往一侧摆动,那会怎么样啊?叶列麦大叔一边工作,一边看着小孩子:这就得看风向如何了,要是逆风,你就不用把舵盘握得太紧。就拿刮北风来说吧,自古以来它都是很猛烈的……

小孩子心想,这造船和航海都必须得有技术和经验,如果把这些技术和经验都写在纸上,那后人一看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吗?于是又问叶列麦大叔,能不能这样做,叶列麦大叔说,那是科学家要干的,不关我们的事。小孩子又问,真的有科学家吗?要是有这样的科学家,他预先能知道天气的好坏,把这一切都通知给航海的人,那出海就很少出差错了,对不对?

叶列麦大叔略微想了想说:“还真有这样的学问,听说我们的沙皇彼德(彼得一世,又“称彼得大帝”俄国沙皇1682年至1725年在位)就是为了寻求这种学问而亲自出国考察过。从彼得开始,我们才开始把先进的西方的东西传入俄国,是彼得倡导我们向西方学习,我们才知道学习。我有个妹夫从莫斯科到这儿来过,他说,根据沙皇的诏书,他的儿子被派往国外留学。他还说,谁有聪明才智,沙皇就派谁到国外去学文化!”

米哈依尔半信半疑地望着叶列麦大叔,叶列麦大叔继续说,科学这事,我也听说过,但是些什么,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不过,这种书倒是有。

有这种书?米哈依尔问,咳,相信我的话好了,有那么一种书,上边不光是航海造船,什么事都有。

正在这时,米哈依尔的父亲瓦西里·多罗费依奇走了过来,他听着儿子和叶列麦大叔的谈话,心里觉得好笑。他慢慢悠悠地走过来,看着这船和船上的儿子心想:米哈依尔,你个机灵鬼,还想入非非的,用不着那么多,能学会我这两下子也就够用的了,将来这船主就是你的了,因为我恐怕活不到船坏的时候。于是招呼着米哈依尔,要给这船取个名字,米哈依尔说就叫“海鸥”吧。父亲也就同意了。

这个造船厂叫巴热宁造船厂,离霍尔莫戈雷只有12俄里左右。自从叶列麦大叔给瓦西里·多罗费依奇造船以来,米哈依尔多次来到过这里,并和叶列麦大叔结成了好朋友。叶列麦大叔老早就答应过,要领米哈依尔在厂里到处转转。可这时瓦西里·多罗费依奇不自觉地拉着米哈依尔的衣袖,准备回家。米哈依尔趁机一抽手,跑到叶列麦大叔跟前:

“叶列麦大叔,还记得吗,你不是答应过我,等船造个差不多就领我到各处去看看吗?你忘啦?”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你这个小鬼,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知道,一会也不让人安静。谁让我答应你啦!”

“太好了,太好了!”

“既然这么想看,就走吧。瓦西里·多罗费依奇,要是你愿意的话,也跟着走走吧。”

老师傅边说边领着他们父子俩慢慢地走着,到处指点着,解说着。米哈依尔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了个仔细。外国工匠(大多是荷兰人)的谈话声,工人们的笑声,造好的船体,一根根的桅杆,远看是那么纤细。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米哈依尔。

观看完了,天色已经不早了,他们登上小船,开始返航了。米哈依尔使劲地摇着橹,竭力表现出他划得并不比父亲差。今天他的感觉非同寻常,浑身上下有的是力气,似乎自己已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大人了,与此同时,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

夜幕就要降临了,米哈依尔用力划着,突然一只由荷兰水手划的小舢板,迎面向他驶来。

米哈依尔不由自主地问道:“爸爸,为什么要荷兰人到我们这儿来干活呀?”

“因为他们会干。”

“可我们也会呀!”

“会是会。可不是全都会。”

“为什么不全都会?”

“因为不是什么活都能学会。”

“那为什么不学呢?彼得沙皇不是命令大家都得学习吗?”

“行了,孩子,别总是没完没了的为什么,为什么。这就是说,没地方去学……桨不要吃水太深,在水面上划就行了。”

米哈依尔好像是没听见,仍然使劲地划桨,嘴里倔犟地吐出了一句:

“我们就不该比荷兰人差。我们一定能学会!”

“得了,得了,”瓦西里·多罗费依奇笑了,“恐怕你的手麻了吧?”

“一点也不麻,”儿子不服地回答说,又把桨深深地插到水里去。父亲望着儿子的身影心里十分快乐。可是瓦西里·多罗费依奇快乐幸福的家庭生活很快出现了不幸。

米哈依尔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慈祥的母亲离开了人世。米哈依尔整日的思念,母亲的身影、母亲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头脑中回荡着。幸亏母亲在世时,说服父亲收养了邻居的一个小女孩,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玛舒特卡。父亲出门时,米哈依尔和玛舒特卡在一起,以慰藉悲哀,解除孤闷。

两个孩子放在家里,瓦西里·多罗费依奇出海也很不放心,家里的事务也没人料理,瓦西里在阿莲娜·伊万诺芙娜去世后两年,他又娶了一房妻子。可好景不长,这个妻子又死了。不久,瓦西里又第三次结婚。无人料理的家务很快由这个揽权好势的继母料理得井井有条,而对米哈依尔和玛舒特卡来说,倒霉的日子也就从此开始了。

米哈依尔由过去“母亲的眼珠”变成了现在继母的“眼中钉”,他生性倔强,又讨不得继母喜欢。平时在家里继母总是责骂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米哈依尔早就不想待在家里了。也许有人要问,米哈依尔怎么不上学呀?在18世纪初期的俄国,一般的村镇是没有学校的,只有像彼得堡、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才有学校,乡下的儿童全是待在家里的。

一天,继母对着米哈依尔的父亲说话了,“你看呀,瓦西里·多罗费依奇,你儿子越长越结实,懒得什么活也不干。带他一起出海当个杂工吧,这些活他很快就能习惯的。”

这是米哈依尔巴不得的。瓦西里想,反正在家里也和继母闹不和,还不如出去闯一闯。于是决定带米哈依尔出海。可是他又想,孩子还小啊,要是他妈妈还活着,一定不会让孩子去的。出海实在是太远了,太艰苦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坚强的瓦西里想到这里不免有些心酸。

米哈依尔听说父亲要带他下渔场,就去看了那些还留在村里的孩子,像一个考上学校的孩子,去看那些还没有长到他这种年龄的孩子一样。

米哈依尔跟随父亲出海捕鱼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关于航海和捕鱼的知识。

“今年冰一定很多。喀拉海一定要让冰给堵塞很久。”瓦西里说。

“你怎么知道的?”米哈依尔问。

“如果你想知道在什么地方要遇上冰,你就要注意风往哪里刮。”父亲解释说。

大家谈起瓦西里,都说他捕鱼很成功,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熟悉海上生活,有丰富的经验。

“在这个星期里,鳕鱼是不会到海岸附近来的,”瓦西里说。

“为什么?”米哈依尔问。

于是父亲就给他讲解,在什么天气里,鱼喜欢到什么水域去找食物。

“你要注意海鸥往哪里飞。海鸥是我们的弟兄,是渔夫。”瓦西里说。

他讲述怎样察看海鸥的飞行,就能够追踪到鱼群行进的路线。

“海鸥知道海上什么地方有鱼群,它在什么地方盘旋,你捕鱼就到那个地方去。你若见海鸥叼着鱼,这就表示它要去喂小鸟。海鸥的巢筑在岸上。你看见叼着鱼的海鸥往哪里飞,你就会知道哪里是陆地。有时在远洋航行中,凭这个就能猜测出哪个方向一定有海岛。”

开始捕鱼后,杂工的工作也是很多的。他帮着父亲把网拽上船,然后用双手把鱼一条一条地从网上摘下来,全部放在船舱里,然后再把网撒入水中。鱼装多了大船承受不了,还得用小渔船把鱼运上岸,用冻得发红的双手破鱼肚,洗干净,一条一条地丢进大木桶里,撒上盐。刚刚做完一网,就得接着做第二网,休息是不可能的。最困难的时候,是在海上遇到风暴,小小的渔船在海里就像荡秋千一样忽上忽下。浪花打进船里,就要不断地排除船上的水。为了不摔倒,米哈依尔双腿大大叉开,整天整天地工作着。盐水、海水侵蚀着双手,腰酸腿痛再难忍也得挺住。

瓦西里·多罗费依奇这样对儿子说:“海洋是固执的,如果你不比它更固执,你就要完蛋!”

不仅父亲是坚强的,和米哈依尔在一起的许多海员和渔夫都是久经磨炼的、勇敢的、坚强的人。坚强的人,艰苦的劳动,不知不觉已把米哈依尔锻炼成了一个在劳动中表现顽强、在危机中表现果断的人。

一晃几年过去了,14岁的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已经长成了身材高大、又有力气又有胆识的勇敢少年了。

瓦西里就在那年夏天乘自己的船去可拉半岛。米哈依尔在那里认识了那些移居到海边来捕鱼的洛巴里人。这是些身材矮小、温和、心地善良的人。他们友善地接待高大的俄罗斯人,米哈依尔很快地就和当地的青年人玩了起来。

有一次,米哈依尔提议和洛巴里人比比力气。他在岸边选了一根比较粗的木棒,用两手紧紧握着,挑战说:

“谁能把我拉过去!”

一个洛巴里人握着棍子的另一面,两腿稳立在地上。双方都叫足了力气,只见米哈依尔用力向自己怀里一拉,拉得那样有力,那个洛巴里人晃了一下,就脸朝下来了一个嘴啃泥。眼见没有办法对付这个俄罗斯少年,洛巴里人聚在一起商量一下,最后决定轮流上阵,可结果是一个一个地败下阵来。后来,14岁的米哈依尔竟拉赢了那些30来岁的男子汉。

这米哈依尔不仅有力气,还很有智慧和眼光。为了腌鱼,瓦西里每年要买很多的盐。有一次,瓦西里带着自己的儿子去买盐,他们来到熬盐场,米哈依尔就详细打听着盐的制法。他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知道,当时他们买的盐已装在船上,可米哈依尔却不想急着走,一直等到熬出了白净净的盐后,他明白了整个过程才肯离去。

从那以后,米哈依尔学会了怎样买盐,他父亲不止一次地让他独自一人去盐场,他买回的盐质量又好又便宜。

瓦西里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成长起来,他指望着再过几年,攒几个钱,给米哈依尔成个家,把自己的渔船交给这一双坚强有力的手,自己也好跟着儿子过点安安稳稳的日子。

按理说有这么个身强力壮的儿子,将来又能接替自己的事业,这是别人家求之不得的。瓦西里心里盘算着,这步棋他走定了,他似乎是稳操胜券了。

可是,他哪里知道米哈依尔的内心在想什么,他想读书,他想学习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