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洪昭光:我眼里的健康人生
11155600000077

第77章 心血管病人,谨防猝死

一、心血管病与日俱增

按生命的自然规律,人的生老病死本如花开花落,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界的美丽循环。这里的死指的是第一种死亡即自然凋亡: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百岁以后,安然离去在睡梦中。但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二种死亡,即病理死亡或提前死亡:中年得病,肉体痛苦,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21世纪,健康新观念是:健康快乐100岁,天天都有好心情。健康新内容是:60以前没有病,80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快快乐乐一辈子。统计表明:我国人均寿命为71.8岁,健康寿命为62.3岁,位居世界第81位。与世界首位的日本人均82.3岁,健康寿命74.5岁相去甚远。

按一般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疾病应当逐步减少,如历史上的传染病,如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等。但心血管病却不同,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血管病在全球的流行明显呈现三种不同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把其分为三型:下降型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稳定型:英国、法国、丹麦等;上升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等。我国上世纪80年代加入监测后发现也属上升型。据2004年10月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脂患者1.6亿,超重者2亿,肥胖者8000万,糖尿病者4000万,均创历史新高。

同样是科学进步,为什么心血管病的流行趋势却不同呢?原因很简单,各国对健康和大卫生的理念不同,战略重点不同。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心血管病单靠医疗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从源头预防入手,因为下降型国家经验表明:下降的2/3是靠预防取得的,1/3是靠新技术取得的。其实医学的目的也是健康促进,预防为主,使健康人不变成亚健康人,亚健康人不变成不健康人,其次才是医疗抢救和康复,试想,2003年的SARS单靠医疗救治,不靠预防为主行吗?

二、什么是猝死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所定范围从瞬间即刻死亡直至24小时都有。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国际统一则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等三种,而不统称为猝死,以免标准混乱。由于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这里主要讲由非外伤性,意外发生的心性猝死,重点为1小时和6小时内死亡的。

生老病死本如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这是指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的自然凋亡。而中年得病,身心煎熬,人财两空的病理死亡常令人惋惜。如果是中年猝死则犹如晴天霹雳,无论对亲人或对社会都是人生最大的打击。调查表明:在人生43种“生活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再增加,真可谓肝肠寸断,确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心性猝死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近来已逐渐成为流行病。2400年前,“黄帝内经”已有“真心痛……朝发夕死”的记载。考古学发现,长沙马王堆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经解剖,冠状动脉左前降枝有95%狭窄,骨内有138颗半甜瓜子。据推断,可能是该贵妇人一次饱餐后突发心性粹死。1985年,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讲台上。国际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加拿大藉医学家谢华真教授因急性心梗猝死在旅途中。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时猝死,享年54岁。

三、为什么会猝死

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30秒内的瞬间立即死亡,主要由于心电紊乱造成的心室纤颤(占90%)或心脏停搏(占10%)所造成,其原因是突然的精神心理或体力运动负担造成心肌的严重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所致。

另一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1小时内死亡者,多由斑块破壁,血栓形成千万冠状动脉的严重或全部堵塞。斑块犹如“定时炸弹”,“破裂”前犹如“引爆”,造成了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心肌缺血。年龄大的人其动脉内的斑块多为稳定性斑块,斑块的表面包膜较厚,不易破裂,而年轻人多为软性斑块,表面包膜薄而脆,在血流冲击下很容易破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老心血管病人还健在生活,不发生急性心梗,而一些年轻病人反倒很快发生急性心梗或猝死,有的甚至生前毫无症状,而一旦突然发病,就是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