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登上新健康快车(昭光健康直通车)
11155200000047

第47章 秋风红叶话秋补

一叶知秋 未雨绸缪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月明风清,桂花飘香。十月的秋风把原野吹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派色彩斑斓的丰收景象。重阳节前后,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饮菊花酒,吃桂花糕,正是欣赏秋色的大好时光。

但此后,与春夏阳气上升不同,随着阳光日照时间的缩短,阴气渐增,秋显出了自己的特色。秋,带有几分肃杀,“萧瑟秋风今又是”;又有几分悲凉,“万里悲秋常作客”;还有几分忧郁,“秋风秋雨愁煞人”。

古人造字真为精彩绝伦,把“秋”字加上“心”变成“愁”字,意指秋天的心情常有“愁”的滋味。事实正是这样,这与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的秋天光照的减少与季节性情感抑郁症有关,并可用人造日光给予治疗的结论不谋而合,几乎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发现要早4000年左右。

人体生理与廿四节气

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表明气候、物候、人体生理的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农事生产和养生保健,至今仍有重要实用意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之一。

秋季六个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表示气候由热转凉进入“阳消阴长”过渡期,位置也从处于太阳黄经的135度逐渐转至225度,气温也由“立秋”时秋高气爽转至“霜降”时最低气温0℃左右的“露凝结为霜而下降”。古人认为“霜者丧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所以亦将丧夫的妇女称为遗孀。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秋季及初冬,气候特点是:光照减少,日短夜长。仅9月份,光照就减少75分钟;气温下降,温差增大,北京地区日夜温差达11~15℃;空气干燥,湿度偏低,湿度仅30%左右。自然的变化使人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万物凋零,秋风肃杀,让人徒生悲凉、抑郁之感;气温下降,四肢尤其足部远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血压升高,血黏度增高,代谢增高,心脏耗氧增多,易促发心脑血管疾病;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细小支气管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增多;同时,腹部及背部受寒也会诱使胃炎、溃疡发作。总之,人体机能发生全面相应变化: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黏增高,代谢加快,产能增多。机体需要补充更多食物和能量,以提高耐寒和抗病能力。在动物界,动物贮存食物,进食增多,体毛变细变密,长秋膘,都是为了过冬做准备。古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告诉人们,一叶知秋,要早做准备,及早“养阴”。

营养补充,增强免疫力

人体在外界气温21~23℃时,感觉最舒适,四肢温暖。秋冬气温下降后,为维持体温,一面使四肢小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一面增高体内代谢率,增加产热。因此,需要更多食物和热量供给。多吃什么呢?米面、肉蛋,还是蔬果?生理学研究表明: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效应”,即摄入蛋白质后,有30%~40%的热量要消耗放出,而糖类为4%~5%,脂肪为5%~6%。简单说来,就是吃肉后,身体会觉得暖和,不怕冷,尤其在餐后的3~4小时及10小时左右最明显。同时,吃肉会使酪氨酸转化成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人觉得精神、兴奋、有气力。当然,秋补的营养应当是七种营养素全面均衡才能提高体质、体能及免疫力。我国神舟6号飞船航天员的食谱中每天有3次牛奶,早晚为牛奶,中午是酸奶(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状态,帮助消化,又不因晚间饮用而伤害牙齿),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洪昭光语录·

商务餐要远离生猛海鲜;办公室一族要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疲劳时不要大吃鸡、鸭、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