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登上新健康快车(昭光健康直通车)
11155200000015

第15章 严防动物疾病传播

现在社会讲究环保,爱护环境,爱护动物。但对动物的爱要有分寸,爱护动物的出发点是保护野生动物,不要使他们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而灭绝。我们自己对动物的爱护和喜好只能用在宠物上。原先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和细菌传染给人类,是人类烈性疾病的主要来源。天花、鼠疫、流感、艾滋病和SARS,这个传播途径上万年来一直存在着,也是迄今不断出现未明传染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威胁人类的动物病毒中的少数有可能在人体内发生变异,变成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新型病毒,从而会导致全球性大规模流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动物病毒在人群中的致命传播是过去、今天和未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

野生动物病毒的寄生和变异

当全球人口剧增,人类开始开拓自己的领土,进军自然。森林被砍伐,导致很多野生动物丧失固定的活动领地,动物大批死亡,很多动物不得不靠近人群居住。动物病毒和细菌传入人类造成疾病流传的同时,人类病毒和细菌也传给了动物,造成动物的大批死亡。这种人类和动物之间同类病毒和细菌的相互传染,往往造成病毒基因变异,再传给人就会出现人类免疫系统从未见过的、同时具有人类和动物病毒与细菌特性的新病源体,引起烈性传染病的流行。

同时,人类除了吃家禽家畜以外,还喜爱野味,基本没有不吃的。SARS源头果子狸就是一个例子。家畜的驯服和饲养要经过上千年的过程,才能免除动物病的威胁,为了口腹之利而强行繁殖和饲养野生动物,造成重大病毒传播是必然的结局。有些人因为野生动物的风味独特或者皮毛值钱而猎杀野生动物,也容易感染上动物病毒。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旦出现这类传染病,很快就能传遍全球。

家禽畜的疾病传播

中国很多地区有饲养家禽家畜的习惯,一般是人与家禽家畜同在一个院子,同类病毒很容易相互传播,比如我们知道的“禽流感”。正是因为这种饲养家禽家畜的习惯造成流感病毒不断变异。即使要饲养家禽家畜,也要和它们保持一定的居住距离,饲养或者接触过家禽家畜,要将衣物换掉,清洁身体,特别是清洁手和指甲,以免病菌感染。

宠物可以传播250多种疾病

全球“宠物热”升级,很多人养狗、养猫,有的养猴子、老虎、松鼠、狐狸、蜥蜴等动物。养猫的人都觉得猫是很少需要人管理的动物,它们自己会洗澡、吃东西、睡觉,很讨人喜欢。可是猫能成为多种传染病的病源。美国兽医协会前主席罗杰·马赫说,目前有250多种可以在人和宠物之间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病源以细菌、病毒、寄生虫的形式存在,只有通过人和宠物及环境接触才能传播。有个美国人带女儿到宠物商店玩,结果女儿传染上了一种鸟病毒,为此,他把宠物店告上了法庭。还有个叫约瑟夫的老人,因染上了鹦鹉热死了。亲吻宠物和宠物同眠的现象大家都不陌生了,很多人因此而过敏,出现感冒、肺炎、肝炎等病。喜欢养宠物的人,也要定期带宠物到动物医院查看有没有疾病。日常生活要与宠物“亲密有度”,不要过分接触。

实验动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建议,一定要远离野生动物,即便是和人类生活一直比较接近的松鼠、野兔和狐狸等也要远离。如果到动物园去不小心被动物抓伤一定要去医院。对于喜欢宠物的人,最好只养狗,因为狗从疾病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非常干净的动物,除了用疫苗预防的狂犬病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能威胁到人类的疾病。

别与动物亲密接触

从预防疾病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应把爱护、保护动物和与动物亲密接触等同起来。由于物种的区别,人类与动物即使同时感染了某种相同的病原微生物,表现出来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就拿艾滋病来说,艾滋病原本存在于非洲热带雨林的猴子体内,但它不发病,而人类感染后却会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全面瓦解。又例如,非典病毒可导致人类出现严重的呼吸和免疫系统病变,但是猴子被感染后症状较轻,几天之后即可自愈。因此,人们在爱护和保护动物的同时,不能忽略自我防护。具体措施包括:

1.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特殊情况下必须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时,应采取措施,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缩短接触时间。

2.不豢养土拨鼠、旱獭、野兔、猴等极易传播疾病的野生动物。

3.人们有必要审视自己豢养宠物的动机。真心爱护动物,就应当把爱心贯穿于养护动物的始终。有些人高兴时养养,一不高兴就弃之一旁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自私的占有心理,对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洪昭光语录·

人生就像马拉松长跑,如果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恐怕没到终点,力气就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