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11155100000135

第135章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名人档案:

宋庆龄(1893—1981年),孙中山夫人,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共和国名誉主席。诞生于上海,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第一次大革命(1924—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生平大事记:

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

1913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威斯理女子大学,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

1915年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7和1929年被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选为名誉主席,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1年回国,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批评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压迫人民的政策。

1932年底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营救争取民主权利的革命者。

1933年当选远东反帝反战同盟中国分会主席,后联合爱国人士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成立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积极支持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募集医药物资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斗争。

1945年9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呼吁美国人民制止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又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从事妇幼福利事业。

1950年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发言年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

1952年,她当选为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长。

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宋庆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

同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同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1981年6月3日在北京举行宋庆龄追悼会。4日,骨灰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寓宋氏墓地(今宋庆龄陵园)。

宋庆龄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世纪中一位杰出的妇女。从1893年出生到1981年逝世,她漫长的一生几乎绵延了整个世纪。她同这个世纪里中国和国际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联系。她的个人品格既完美又独特,凡见到过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给予的温暖。她给人的鼓舞力量不分中外、无远勿届,因为它同时代的脉搏谐和一致。

宋庆龄在少年时代负笈美国留学,得以走向广阔的世界,接受西方正规的现代教育,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正如宋庆龄30年代自己所说:“我在美国度过我的青年时代,受过美国伟大的民主传统的熏染,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伟大的力量之一。它的文化,成为我所接受的教育的一部分。”她特别强调这种民主主义,“对于我祖国,十分需要民主精神的祖国,是非常珍贵的。”

爱国主义思想和变革要求,是年轻的留学生宋庆龄的思想。1913年夏,怀着报国的激情学成返国的宋庆龄,却不能踏上故乡上海,是因为辛亥革命从根本意义上已经失败。孙中山和他的许多战友,包括宋庆龄的父亲——他携带全家流亡日本。从大洋彼岸归来的宋庆龄径直去了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成为这位伟大的革命家的学生,后来更成为他的战友和伴侣。

在以后的10年里,宋庆龄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及其后继者,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经受了严酷的考验和磨砺。但是,由于旧民主主义已经濒于尾声,难以再涌高潮。而宋庆龄却在最初的政治生涯中饱经挫折,在孙中山的教导下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拓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发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自觉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使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革命的新阶段对宋庆龄和孙中山是严峻的考验。通过探索和扬弃,孙中山的晚年达到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对于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展,宋庆龄无疑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不仅由于她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而且在思想领域方面,他们的共同探讨、切磋以至共同抵御来自“右”边的干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宋庆龄参与了孙中山同苏俄来华的代表多次会见与会谈。1922年,孙中山与列宁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而孙中山致列宁的信函电文,大多由宋庆龄起草。在1923年底至1924年初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过程中,国民党右派为了阻止合作的实现,曾游说宋庆龄,希望得到她的帮助,遭到宋庆龄拒绝。宋庆龄的无条件支持,对于孙中山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中国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时期,宋庆龄从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忠诚于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在实践中她深切地认识到工农“这两个阶级在我们打倒帝国主义、废除奴役我们的不平等条约和有效地统一全国的斗争中,都是我们力量的基础。他们是建设自由新中国的新柱石”。在革命急剧逆转的严重形势下,宋庆龄在捍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斗争中,很快便找到了中国革命成败攸关的革命领导者和革命主力军。

在中国革命刚刚进入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大众进行土地革命的时候,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以及他们的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等理论和伟大创举一时还未被党内及共产国际广泛认同的时候,宋庆龄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表示深刻的理解和积极的支持,并且确认了工农这两个阶层是革命的基础的力量,这对中国革命所起的重大作用是难以估计的。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进行认真的反思,使宋庆龄的观念不断更新,更为科学地认清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她很快就不再寄希望于国民党的再生,并斥责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全部“出卖”了孙中山的遗嘱。稍后,她明确地断言:“当作一个政治力量来说,国民党已经不复存在了。”从此,她把目光集中于工农大众,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并且在革命实践中获得了真知:“只有从人民大众本身才能获得帮助和生路。中国的亿万民众——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农民群众——如果联合起来为粮食和土地而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作斗争那是不可抗拒的。”宋庆龄从捍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成败攸关的革命领导者和革命主力军;认准了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他们在中国的代言者——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权;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认同和拥护。

在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建立之初,宋庆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与探索,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从旧民主主义迈进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范畴,由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宋庆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活动,是她的政治生涯中“最突出的一段”。她同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不畏强暴,不徇亲情。她坚决反对新军阀的统治。从不停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她尊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积极支持土地革命。她继承和捍卫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对歪曲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的各种伎俩予以揭露与回击,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祖国大地,祖国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宋庆龄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主张抗战到底,反对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错误方针;她公开斥责蒋介石派兵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行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对抗日爱国人士的逮捕和镇压;她强烈要求蒋介石政府保障抗日民众的民主权利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她领导保盟从国内外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资,并想方设法运送到抗日前线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她把握孙中山重新解释过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反对帝国主义,指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将是一个广泛的反帝斗争,最后将汇合起来成为武装人民反对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故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英明决策,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利用国民党中委之资格作具体实际之活动”的建议,恢复了与国民党中断10年的关系,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身份联络社会各界进步人士,为实现全民抗战而努力。此外,她一直不懈努力促进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形成;她经手大量的捐款,赈济了成千上万的难民,却从不肯为自己而花掉其中的一分钱,长期过着经济拮据的生活。大量的工作,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表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同时又感召了许多青年、学生、士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将领、海外华侨、外国友人,使他们甘愿帮助宋庆龄,拯救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贡献财物、青春甚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