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11155100000119

第119章 培育康熙 治国辅政

顺治去世之后,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而孝庄文皇后则从此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失父之哀刚刚过去,十岁时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庄本来就十分疼爱孙儿玄烨,眼看着爱孙先后失去父母,对之更加爱护关心,义无反顾地担当了对他的抚育培养之责。正如玄烨日后所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见《清圣祖御制文二集》)。可见,孝庄对玄烨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悉心照料,而且十分严格,完全按照帝王的标准训练这个爱孙。为使玄烨自幼就接受满族文化教育,她又指示自己依赖的侍女苏嘛喇姑,既照料玄烨的生活,又教他说、写满语、满文。同时又让其入书房,请名师讲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且“必使字字成诵,从不敢自欺”,养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学习满汉文化的同时,孝庄还灌输“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的思想,让侍卫教练玄烨的骑射本领,如同读书写字一样,日有课程,终使玄烨弓马娴熟,箭不虚发,深深理解“念祖宗以来,以武功定暴乱,文德致太平,岂宜一日不事讲习”,而发奋学习文韬武略,为日后亲政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由于康熙年幼继位,因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龙、鳌拜四大臣辅政。孝庄也教导玄烨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玄烨“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逐渐使玄烨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由于辅政四大臣中的鳌拜思想顽固守旧,且独断专横,擅自弄权,康熙显然不满,终于在康熙八年,智擒鳌拜,结束了辅政时期,由康熙正式亲政。在铲除权臣鳌拜的过程中,史书虽未明说这是在孝庄指导下完成的,但从在此期间康熙帝频繁出入太皇太后寝宫记载的背后,不能不让人得出这是孝庄文皇后指点江山的结论。

康熙亲政之后,有关军国大事,仍常常向孝庄请教商议,正像《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中所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孝庄在世时,康熙朝前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孝庄多参与谋划决策。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当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康熙十分忧虑。孝庄则适时向康熙推荐说:“图海才能出众,盍任之”,康熙即诏图海“授以将印”,领兵前往,很快平定布尔尼叛乱,使局势转危为安。这一切都说明孝庄文皇后不仅才干过人,而且眼力过人、胆识过人,只是不肆张扬、甘居幕后罢了。

身为一国之母,孝庄还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地支持儿孙成就大业,顺治朝时,在国库发往灾区的赈济银款项中,就有孝庄文皇后宫中节省下来的上万两白银;到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孝庄又先后两次拿出宫中银两、缎匹犒赏官兵,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因此平定三藩后,康熙帝亲到太皇太后宫中报告胜利的喜讯,是有着恭贺祖母大功的意味的。

终孝庄文皇后一生,其拥有“太后不予政”的美名。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对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文皇后病危。康熙帝五内俱焚,宁愿折己寿而为祖母添寿,亲自步行去天坛祈祷以不心诚。因时至寒冬,玄烨向苍天祈求时流下的泪水竟冻在了脸上,祖孙情深似海。但此时孝庄文皇后毕竟年事已高,十二月二十五日,历清初三朝更迭,为大清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了一生的孝庄文皇后,薨逝于北京故宫的慈宁宫,享年75岁。在弥留之际,孝庄文皇后仍不忘国事,谆谆叮嘱皇孙不要过于悲伤,要以国事为重,丧事处理要从简,皇帝除了丧服后就要听政,以免耽误了国家大事……孝庄文皇后的最后要求还是那么深明大义,怎能不赢得其后世子孙由衷的敬重呢!最后,孝庄文皇后累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英启圣文皇后”,葬于清东陵(今河北省遵化)之昭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