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11154600000035

第35章 无师自通的名士脾气

历史上的名士们脾气都很大。他们恃才傲物,锥在囊中,若没有脾气,就好像吃饭时候没有肉,居住的地方没有竹,总觉得他少了点什么。如此说来,要当名士,除了学富五车、风流倜傥,还得有点名士脾气才行。

名士脾气的第一条是狂:目无余子,眼空四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的狂,无人不知,这也是他的特点。除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言外,也只有他才能做出像让高力士脱靴、让杨国忠研墨的千秋快事,让古往今来的人们津津乐道。

名士脾气的第二条是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西晋名士阮籍的怪在前文已有阐述。他纵酒无度,还常驱车漫游,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大哭而归;他蔑视礼法,常以“白眼”对待“礼俗之士”。母亲死了,他照样与人吃肉喝酒;他放浪佯狂,邻村一少女死了,阮籍听说后,什么规矩礼法都不管,跑去痛哭一场。北宋名士林逋也是个怪人,他文采飞扬,博学多才,却终身不娶不仕,长期隐居杭州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自己快乐,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

名士脾气的第三条是傲:自命不凡,唯我独尊。南朝宋名士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傲得可不是一般的水平,不仅把曹子建捧上了天,自己也站在了半空中,且留下一句“才高八斗”的著名成语,这就是傲气十足。有些名士是不露声色的傲,看着和气,说话谦虚,但他们的傲是藏于心底,浸在骨髓,好比大画家徐悲鸿先生所说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名士脾气的第四条是倔:宁折不弯,固执己见。明初名士方孝孺绝对是这样的代表。朱棣和侄子朱允炆争皇位,人们都知道这只是朱家自己的内讧,谁当皇帝,大明江山都姓朱。坐山观虎斗的人不在少数,但方孝孺却认起真来,非认定朱棣是篡权。朱棣一开始好言相劝,说这是“家务事”,请方先生“高抬贵手”:当说不到一块时,就威胁方孝孺说:“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名士的倔脾气上来了:“就是灭我十族也不怕!”这一句话不要紧,方家老小再加上学生九百多人掉了脑袋。

即便争论学术问题,名士们也不肯妥协折中。民国名士熊十力与废名争论佛学问题,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竟然大打出手,成为一时士林轶闻。

要想当名士,须先学学名士的学问、见识、本事。至于名士脾气,倒不必刻意仿效,毕竟名士脾气古往今来都是无师自通的。

宦官:官宦的畸形镜,照出一个畸形阶层的辉煌悲辛宦官,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字,最初为象形字,本意是指在王宫的执事臣仆,当时并无贬义。战国时期,士人“宦游列国”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可见宦是指为官之意。宦官之名正式出现于秦朝,《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嫪毐入宫时,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秦朝所设的内常侍、中常侍等官职,也由宦官充任,但不是宦官的专职专称。

《后汉书·宦者传序》说:“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受过阉割的内廷官员正好伴随在皇帝及后妃四周,所以用“宦”来称呼他们。这样既表明了他们的身份,还暗中抬高了阉宦的地位。因此,汉代用“宦官”指代阉割内臣,风行一时。“中兴初,宦官悉用阉人。”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宦官是个畸形的物种,在中国,从可记载的信史开始,宦官便屡屡见于正史野集,足足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3000余年,且不论忠奸善恶,功过是非,单单提起这个名词,便让人有些鄙夷。即便是再自卑的男人,面对这一群体,也会平生出几分自信,毕竟自己总是多了一点。也正因如此,无论爬得多高,宦官们内心深处总有摆脱不了的阴影与伤痛,一刀下去永远是心口的疤,所以,宦官也一度成为历史上的祸患,他们的扭曲是由内而外的,外在的飞扬跋扈掩藏的是内在的空虚。

宦官并不是中国独特的历史产物,距今三四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曾出现过这一特殊群体。在欧洲古希腊时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就记录了当时王宫宦官的言行片断,他还指出,当时希腊的宦官,多来源于西亚的波斯帝国,因为那时的波斯人认为,被阉割后的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通常也是最容易驾驭的,只不过他们一旦得势,其作为必将更加灭绝人性。

官宦,是个让人钦羡的名词,宦官,却是个让人鄙夷的称呼,一反一正,犹如一面人性的哈哈镜,照出的是或多或少扭曲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