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群体都像一个完整的社会,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是这个道理。这样来看,官场也是一个社会的微缩景观,每个官员都在扮演着自己或别人赋予的角色。
如果把官场比作市场,会发现官吏们其实像一个向皇帝进行自我推销的销售者,如果他的定位正好迎合了皇帝的心理,那么他的“畅销”便指日可待了。对于忠臣来说,他们的品性迎合了人性中的正面;对于弄臣来说,他们千方百计寻找的是人性中的反面。
《资治通鉴》记载: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棵树下歇脚,仰望着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不由得赞叹道:好一棵大树。此刻陪侍的大臣宇文士及听到皇上的称赞,并没有将此事提到政治高度,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而是用了很多华丽的词汇随声附和。“远望亭亭如华盖,近观枝叶纷披,高可及天……”李世民听了,正色言道:“魏征经常提醒我要远离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人的佞臣,但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谁是这种人。以前我也曾经怀疑过你,只是没有贸然定论。以今天这件事来看,你宇文士及的确是个佞人。”
宇文士及按惯例叩头谢罪表示接受批评后开始反击,他说:“臣每日伴随在陛下左右,看到官员们在朝堂之上屡屡面折廷争,有时候搞得陛下连头都不敢抬。今日陛下忙中得闲,这会儿如果臣再不顺从您的意思说一些好听的话,陛下贵为天下的主人,这日子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宇文士及这番话立见成效,唐太宗怒气全消。
身为励精图治的一国之君,无论如何亲贤远奸,如果身边全是铮铮直臣,那皇帝肯定受不了,普通人都有任性的时候,何况皇帝。
汉武帝时的酷吏张汤虽然以严苛出名,但他也并非铁面无私,凡是汉武帝想要治罪重惩的,他就交给执法严酷的官吏去办;凡是汉武帝想宽大处理的,他就交给执法宽容的官吏去办。所以张汤办的每件案子都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
再来说说一个人,此人对于这种角色定位的理念运用得更是驾轻就熟。
裴矩在隋炀帝面前专事谄媚而大红大紫,出了不少馊主意。隋炀帝出巡江都,卫士逃亡甚众,裴矩竟向隋炀帝建议: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来,分配给卫士们“恣欲”,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隋炀帝大喜,立即下令照办,因此,史书上称裴矩是隋之佞臣。后来,隋炀帝被杀,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河北道安抚使,为河北起义军窦建德俘获。窦建德兵败被杀,裴矩率余部降唐,任殿中侍御史。降唐后,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成了敢于直谏的诤臣。
司马光一语道破天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其直,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裴矩是个演技派,两种不同的角色都能信手拈来,而且他知道哪个角色在哪种人眼中最为讨巧。
同裴矩这种深谙权术心机的官场名角不同的是,有的人是本色出演,虽然他的角色有时不符合皇帝的口味,但出于良药苦口的作用,明智些的皇帝往往会给予他更高的评价。
比如,汉武帝时的汲黯。汲黯曾经直言不讳地批评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意思是您这个人内心欲壑难平,可表面还想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这样又怎么能成为尧舜之君呢?这句话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他内心深处又不得不暗自承认汲黯的确击中了自己的软肋。
汲黯还留给后世一个著名的成语,即“后来居上”。汉武帝亲政以后,大力提拔赞同自己治国理念的基层官员,前朝老臣逐步被排挤出去。面对官吏升降的火箭现象,汲黯跟刘彻玩了一把冷幽默。他说,陛下用人怎么跟堆柴火似的,后面捡来的反而全放在了上面。
不过,对于汲黯的耿直,虽然汉武帝有时候恨得牙根痒痒,但从内心他对汲黯是十分敬重的。当大司马卫青求见时,汉武帝有时会在如厕时接见他;当丞相公孙弘觐见时,如果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汉武帝有时衣冠不整地就接见了;当汲黯求见时,无论何种情况,汉武帝则一定衣冠齐整,礼仪周全地跟汲黯谈话。
在官场舞台上,想要做个善始善终的好演员也的确是不容易啊。官场面面观,角色各不同。不管是出于本心,还是演技高超,官吏都希望能在皇帝那里争取到发展的空间,他们也都在扮演自己角色的时候仔细揣摩着皇帝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