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11154600000019

第19章 “猴戴帽”与“升官图”,官场奇遇记

陕西有一道历史名菜叫做“猴戴帽”,选用精瘦猪肉为主料,配多种辅料烹制而成,装盘后有荤有素,滑嫩鲜香、咸淡适宜,极具陕西关中一带地方风味。提起这道菜,还有一段趣闻。

清末有位著名的官员叫阎敬铭,他是陕西朝邑县人,为官清廉,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

相传,爱民如子的阎敬铭发达之后时时挂念家乡父老,某年,他奉命回乡省亲期间,顺便体察当地民情。当时恰逢解东府朝邑方圆数百里灾情严重,当地官员赈灾不力,饥民大量逃往外乡。回京之后,阎敬铭如实启奏,请求立即采取赈灾的有力措施,拨粮解救关中百万饥民于水火之中。光绪当即准奏,并特派他再次去关中放粮。阎敬铭接到圣谕,马不停蹄地赶赴灾区,一方面筹建了规模可观的朝邑“丰图粮仓”,一方面又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救急措施。

后来,灾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当地百姓推举地方父老的代表和乡贤专门设宴答谢阎敬铭,席中有一道关中名菜,即“猴戴帽”。阎敬铭品尝之后,赞不绝口,询问掌勺师傅美馔的名称,大师傅觉得菜名不雅,便灵机一动当场改称“升官图”。如此一来,长期流传民间的戏谑之语变换成了让人乐于接受的歌功颂德词了,阎敬铭听后也非常高兴。

从那时起,每当地方官员人事更迭之时,地方父老及乡贤总是要特设“升官图”大宴,期望父母官能真正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此菜后来传遍了八百里秦川,闻名遐迩。不过,后来随着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升官图”又被还原为“猴戴帽”了。想象一下猴子戴帽的滑稽样子,便不难理解封建官场的光怪陆离了。

下面让我们看看几幅趣味横生的“升官图”,说是升官图,倒不如说是官场奇遇记。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述了一个故事: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照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可以升一级。

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为他提升了四级,成了五品官。当时八、九品官穿浅青色或青色官服,五品官穿浅绯色官服。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为绯色,觉得奇怪,过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答。

此时,玄宗身边的宫廷艺人黄幡绰一语双关地代他回答:“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里明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相传,这也是后人因此称妻父为“泰山”的来历。

到了北宋年间,泰山之功又有了一次奇妙的体现。大臣毕士安是当时颇有声望的名相,他有个不争气的女婿叫皇甫泌,经常倚仗着岳父的权势为非作歹。毕士安曾多次对他劝诫管束,但皇甫泌依旧我行我素。无奈,恨铁不成钢的毕士安决定将这一情况申奏朝廷,用国家的法纪来约束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婿。

这一日早朝,毕士安刚说到“臣有一小婿,名叫皇甫泌……”就被殿外呈上十万火急的军情打断,随后,满朝文武紧张地讨论起军情来,直到散朝,毕士安也没机会把那件事讲明白。下次早朝时,毕士安又提起此事,刚刚启奏“臣婿皇甫泌”几个字,不巧这时皇帝内逼甚紧,便急匆匆起身退朝,只听皇帝边走边说:“毕爱卿反复提及皇甫泌,朕已经知道了。”两天后,皇帝降下一道圣旨:“皇甫泌为官有绩,着迁官一阶。”毕士安得知这一消息,哭笑不得,皇甫泌借着泰山之力莫名其妙地走了官运。

身在官场,有时即便清廉,也难保不被卷入世俗的浊水之中。唐朝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为政比较清廉,这年京城举行大考,有个品行不端的举子名叫吴武陵的也参加了这次科考,李吉甫早已耳闻。李吉甫想,决不能让这样的势利小人在仕途上得逞。科考之后,主考官带着中榜名单拜谒宰相。李吉甫尚未见到名录,就问主考官:“有个叫吴武陵的举子考中没有?”其实,那吴武陵因文章粗鄙,根本没考中。主考官一听宰相大人突然问起这个人来,仓促之间正愁不知如何回答。

此时,忽报太监前来相府宣读圣旨。李吉甫匆忙接旨去了,主考官心里犯了嘀咕:相爷单单问及吴武陵,想必此人与相爷不是亲朋便是故旧。于是,他飞快地拿起笔来,在名录空白处添写了“吴武陵”三个字。刚刚写完把笔放下,李吉甫就返回来了。主考官一边躬身施礼,毕恭毕敬地把名单呈给李吉甫,一边讨好地说:“相爷适才问及的那位吴武陵,名录上有他的大名!”李吉甫一听,脸露不悦之色,气呼呼地说:“像这样不学无术的小人,居然也能金榜题名,可笑!”主考官一听,宛如置身于云里雾里,心中大惑不解。但白纸黑字不好再改,只好让吴武陵做官了。

有时,上头官员的喜好能让人平步青云,上头官员的憎恶也能让人因祸得福。因为下面揣摩的人总想借着溜须拍马在官场这大锅里分一杯羹。

因此,官场有奇遇,遇到什么都不稀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场子大了,什么事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