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极其丰富,但其要旨不外乎是顺时养生。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1)春季养肝
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气最旺,同时肝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对肝气素来不足或者用肝过度的人来说,易致肝失于濡养,肝脏功能不适应此季节异常的气候,易导致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原有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经治疗,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这个季节易发生肝功能异常波动。同时春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寒冬一过,气候本应渐暖,但如果温暖提前出现,或者温暖太过变得像夏天一样炎热,或者冬季虽过但严寒仍逗留不去,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2)夏季养心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而心脏又是属阳的,所以在夏天保养好心脏是最关键的。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的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3)秋季养肺
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所以,秋季是肺的季节,秋天肺气最旺,同时肺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肺病。
(4)冬季养肾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即火力旺呢?关键的一点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祖国医学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之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主气,即主要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并不是一点没有。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从事某些特殊工种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健康课堂
我国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指出生物钟在疾病的变化规律上也有所表现:患者的病情,呈现出早晨逐渐减轻、中午稳定、傍晚开始加重、夜深时病情最重的周期性变化,现代医学在临床上也观察到这种现象。《黄帝内经》还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规律是自然界生长变化的基本法则,人们也要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采取春夏保养阳气、秋冬保养阴精的方法。